時 哲:食「感情」

廣東人的傳統過年食物如「髮菜蠔豉」,寓意「發財好市」;剝瓜子叫「搲銀」,寓意增富添財;年糕象徵收入和職位一年比一年高,小孩長高、老人長壽;煎堆「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笑口棗、角仔、花生糖是常旺吉祥……食物多,當中的故事也多。
小時候家貧,家中餐桌上少見新鮮青菜、雞蛋和肉,那時沒有冰箱,常吃的是可耐放的醃菜、鹹魚仔,以豬油或鼓油伴白飯。過年特別高興,因為終於等到有雞吃,是「久罕逢甘露」的滋味。
及後生活稍為改善,家母每年除夕到年初一深夜時分煮齋菜,全家人都要起床吃幾口才繼續睡覺。據說這是寓意春節喜慶不殺生,年初二解禁,才恢復吃肉。
朋友年輕時負笈海外,半工讀,進樹林搬木材,四下無人,很多天獨自在林中鑽睡袋睡覺,過節如過日,平平無奇。四年苦讀,畢業後回港,每屆傳統節日,春節必吃年糕、元宵必吃湯圓、端午必吃糉子、中秋必吃月餅。鄉情親誼,過年格外熱鬧,他吃得也特別多,異鄉遊子吃的是「感情」,不言而喻。
筆者多年前赴北京進修,那時尚未有高鐵,來回機票要花好幾千元,決定不回港過春節。全校師生都回老家度歲,我獨留在宿舍。有北京友人表示關心,大除夕非要請我去他家包餃子守歲。我盛情難卻,去他家「守」了一會,實在不想妨礙別人闔家團聚,感謝連聲後就返回宿舍。過兩天南下遊長江三峽,遇上輪船擱淺,三天後獲救。趁寒假未過,上岸逛了兩個城市,一瞥其過年景況,算是沾點喜慶,便趕回京復課。一年後進修完返港,再吃久違了的港食,那種味道又回來了,這也是食「感情」。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