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 博士:香港可否塑造成「文化之都」?


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近日到訪西九文化區,提及將把香港塑造成「文化之都」,並推動創意經濟,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他還指出未來要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讓青年人有更大的舞台發揮創意,創造多元出路。政府如此重視,到底未來應如何打造香港成為「文化之都」?

香港這彈丸之地,孕育著數百萬港人,被喻為國際大都會及金融中心,可是卻一直被人嘲諷為「文化沙漠」,有人認為港人太功利、無人情味、唯利是圖,甚至指出香港只是一個「經濟城市」,無法在文化上有所貢獻。然而在七、八十年代,香港無論在文學、電影製作及流行歌曲都風靡一時。不單香港粵語流行曲影響力遍及世界各地華人地方,甚至香港電影被認為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當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並且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這段光輝的歲月,香港可算是全球華人的文化首都,凝聚五湖四海的文化智慧!

成功從來不會是僥倖,集合天時、地理、人和才能塑造出具特殊魅力的香港,回看過去,二戰之後,一大批來自神卅大地的「南來文人」及藝術家,如金庸、倪匡、古龍等作家的小說至今仍然是獨步文字江湖,又例如楊善琛、趙少昂等著名畫家,在港推動了嶺南畫派的傳播,他們充滿了使命感,為香港傳承中國文化藝術作出貢獻,把擁有多元文化匯合的香港擦出獨特的火花!加上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百業興旺,由衣食住行、文娛康樂均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並且在政治及經濟等各方面的自由發展的影響,造就出獨特的香港傳奇!

現在的港產片,榮光不再,江河日下,有人認為是市場流失,加上內地的騰飛、人才外流等因素。但其實一直以來,香港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為了「搵食」,只能迎合「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並游走於可以生存的娛樂事業中!主要因為當時的港英政府對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沒有一套長遠的策略,只是任由文化藝術工作者「自負盈虧」、「自生自滅」、「適者生存」的態度!昔日香港「南來文人」時代過去,香港人才變得凋零,現在新一屆政府應該去反思,如何去培養人才?如何去製造往日的輝煌?

由於文化藝術是一個人對自身精神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一種精神靈魂,身心感官,思想情感的煥發的呈現!香港政府需要協助,才能推廣及發展本地文化藝術,正如紐約是金融的國際大都會,卻又被稱為「美國文化之都」,走在紐約的大街小巷,都有一種藝術氣息無處不在的感覺。這都是美國扶持本國的文化產業,不單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和博物館學會對非盈利的文化藝術團體給予資助,更有美國文化藝術團體還得到來自於公司、基金會和個人的捐助等,並且政府也十分重視在教育方面去培育人才!

美國人認為學校是教化之源,教育不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而是一個人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必經之路,教育可以消除很多人性中的許多弊端,美國人對教育具有了宗教般的虔誠。因此,未來特區政府應該在教育方面下功夫,多專注於推廣中國文化及多元文化,令學校不只是「求分數」的地方,而是培育學生有理想、有抱負的全人發展!

美國在推銷其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就是在推銷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香港已經回歸數千年文化的國家,新一屆政府應該有堅定的信念,培養港人新生一代正確的價值觀,把香港獨有的中西及多元文化再次發揮出來,相信香港這顆東方明珠一定會再次發光發亮!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