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增強國家意識 從學好歷史做起

昨日,教育局就修訂本港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展開了第二階段諮詢。古語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可以讓國民了解國家的起源與興衰更替,培養身份認同和家國情懷。因此,要增強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就應從做好中國歷史基礎教育入手。

事實上,自己國家的歷史一直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歷史課是美國基礎教育的五大核心課程之一;澳大利亞為強化國人身份認同,在2010年頒布首部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獨立開設歷史課;法國中小學十二個年級中的十個年級都要學習歷史;日本也在1989年將高中歷史獨立成科。可見各地無不重視歷史教育。

而回歸20年來,中國歷史在本港基礎教育中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淪為冷門科目。雖然中史在2001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程,但並未獨立成科,只屬於人文學科中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學校把中史和其他科目合併,甚至因為課時不夠,直接忽略掉許多內容。而且,現在使用的中史課程大綱長年未修訂,許多內容早已不合時宜,課程設置亦不全面,比如少有提及在過去悠久歷史中香港和國家的緊密關系和互動情形,重古代史而輕近現代,以及政治史和文化史比例不平衡等。如此種種,導致本港學生和年輕一代無法了解我們國家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五千年燦爛歷史,亦不能真正知曉國家在近現代經歷的內憂外患、艱難革命建國過程,更難以意識到香港和祖國一直血脈相承、骨肉相連。國家起源和共同歷史記憶的缺失,必然容易造成學生缺乏國民身份認同感,國家民族觀念淡薄,這也是近年來本港為何出現了「違法佔中」、「港獨」等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而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培養重點是要通過基礎教育,讓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民族和國家的過去,以及來之不易的今日成就和發展成果。如若不然,年輕人很容易被一些偏激和不實的言論誤導和煽動,而做出損害國家、香港和自身之事。特區政府、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其實也早已意識到學校中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少有識之士都建議加強中國歷史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就特別提出,教育局會在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增潤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而昨日教育局開展的初中中史課程第二階段的諮詢,也說明教育當局正積極落實政策,力求努力改善過去中史教育不足的情況。

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讓學生全面、客觀認識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培養具備國家觀念和民族身份認同的人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希望各界不要泛政治化看待,甚至將其「妖魔化」為「洗腦」,應多提理性建設性的建議,共同把中史教育搞好,這是利港利國的好事。
【商報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