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燕:憶當年中日民間交流

老記足跡:憶當年中日民間交流

1995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日,1998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在大阪舉行,筆者都有幸採訪,記憶猶新。

胡錦濤行程中包括拜訪日皇裕仁,卻原來女記者訪皇宮要穿裙子,筆者沒穿裙子,錯過了進皇宮採訪的機會,不無遺憾。

那時代通訊設備沒有今天先進,筆者向朋友借了手提電腦赴日,打完稿想發回香港,才發覺無法連線,最終趕在截稿前找到了酒店正想下班的工程師借用合適插頭,成功發稿,好險!

日本服務員太有禮貌了。在東京,回港前去超市給朋友買手信,付錢後自己動手把手信裝進膠袋,收銀員一臉不悅,表示要她親手把物品放進膠袋才行。APPC設有食堂,記者們吃完飯想離開,服務員尾隨,趕在客人前面叫「多謝」,直送到大門口才休。

日本傳媒重視APEC,《朝日新聞》一位記者說,他們是整個隊伍採訪的,得知我報只有我一人連文字連攝影一手包辦,頗感驚訝。也有日本記者喜歡採訪同行對APEC的看法,筆者就是接受一間日本報紙採訪的七個同行之一。

筆者結束正常採訪後往神戶找朋友,碰上另類採訪。1995年1月,關西七點三級的阪神大地震,到訪時地震已過去近一年,但神戶唐人街猶有餘悸。記者造訪一家小薄餅店,店員領我到洗手間和廚房,清楚見到牆上被震了好幾道從天花直到地面的大裂縫,一直沒錢修理。街上多處仍殘留震後瓦礫,也有危房。神戶、橫濱的華僑多在清末時到日本,其後年輕人多去了東京和大阪謀生,唐人街中在大地震死去的一半是留守的老人。一間水果店外有一泉眼,泉水要靠電力才能噴發出來,地震後一星期恢復電力,但要兩個月後才有自來水,於是街坊們都到泉眼洗衫和洗頭,店東不嫌煩,街坊互助,不分彼此。

筆者走訪明治大學商學部教授岩崎富久男,他中學時被灌輸了軍國主義思想,上了大學開始了解中國,知道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作出勇敢的鬥爭,他從此參加日中友好的工作,形容自己當年是軍國主義少年,後來是日中友好老戰士。另一位日本流通大學漢語教授待場裕子每年帶學生赴天津南開大學交流,她說日本與中國都位處亞洲,彼此好應求同存異,加強聯繫。日中友好會館副會長野田英二郎說,日本有人大力反對與中國友好,也有人與中國非常友好,前者不肯承認日本曾侵略中國,後者對日本侵華後悔不已,有些日本平民在二戰時與中國人在生死關頭互相保護,與中國人成了生死之交。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深化民間交流從來都是有利改善關係的關鍵。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