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哲 : 屋邨重建有感


      公屋聯會倡議房屋委員會和房屋協會可探討 「換地」,打破兩機構的藩籬,例如把握啟德撥地的機遇,對由房協轄下的樂民新村、真善美村,以及房委會轄下的馬頭圍邨這3個高齡公屋實行一地建樓、一地搬遷的循環方案,加快重建。

      若然「換地」方法可行,既可以盡早增建公屋數量,讓苦候公屋多年的人早日上樓,又能讓老舊公屋的住戶有個新家,都屬好事。筆者年過六旬,小學時已入住馬頭圍邨,一住數十年。正因為一家人獲得公屋分配,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後來搬進私樓,把單位交回房委會。猶記初獲入住公屋的情景,筆者雖然還年幼,但至今仍沒法忘懷:一個郵差叔叔上門要我家收一封掛號信,由於那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家,只好代大人簽名收信,也不知那是什麼信。等到爸爸下班回來,我把信交給他,他立時高興得很,說了一句:「今後吃腐乳也沒人知道了」。我後來才知道那是「批准入住公屋信」,也明白爸這話的意思:能入住公屋,不用再住板間房,有獨立廚房和廁所,房租便宜,即使窮得吃腐乳,也不用再看房東的臉色,是真正有自己的家。那時坊間有個說法:住廉租屋等於中了彩票。

       早在1950年代首個公屋石硤尾邨落成後,香港陸續興建公屋,為新加坡所趨之若鶩,他們也跟着建起「組屋」來。人家的組屋興建十分成功,早已人人有屋住,倒是香港的公屋輪候時間年年遞增,劏房和籠屋戶上樓的機會恐怕比中六合獎還難。市民住房這基本生活成本遲遲未能減輕,談不上安居,也就說不上樂業。公屋無論新建重建,多建實在迫在眉睫。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