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 莫讓黃色經濟圈蒙蔽理性消費 

全城5,000元的消費券蓄勢待發,首輪已登記的600萬名市民手握共300億電子消費金額,已是各大商場、合資格零售點、食肆、超級市場、連鎖藥房和商戶的爭奪對象。縱然在黑暴收斂下,依然有人炒作「黃色經濟圈」,鼓勵選擇性地服務顧客或消費,違反理性商業行為和消費抉擇原則。

個別陣營刻意標榜「黃店」為「本土、良心企業/小店」,其實不然,很多默默無聞的本土和良心企業根本不問顏色,只看貨品質素,並為顧客全心全意提供優質服務,但卻不是被標籤的所謂「黃店」,換言之,「本土」並不一定是「黃」的;「黃店」概念只是打着一個市務策略,掩耳盜鈴,並只讓某群經營者受惠,透過標籤化來拉攏生意,並打擊競爭對手。無論是電視台廣告、藝員如果被標籤,就面臨失去部分潛在客戶群,形成兩極化,換言之,透過標籤「黃色經濟圈」,就是對商家的一種變相敲詐。

雖然「藍店」確實質優和同聲同氣,但筆者也不會刻意去選擇顏色,支持或杯葛某類店舖,自己覺得舒服合適便可,說實在,一個理性消費者更應該着重貨品質量、價格、服務水平、售後支援、位置等客觀因素,當然,如店舖或經營者樂於提供個人化服務,也是信心之選。

當然,「黃色經濟圈」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以「二手凍檸茶」聞名的某茶餐廳已關門大吉;有標榜自己政治激進的香港藝人敗走台灣;另有曾樹立抗爭雕塑的店舖成為警方搜證和調查對象;另有支持者視為精神食糧的某報停刊;某香港餅店的冰皮月餅在內地市場被下架和滯銷等;可見以「黃色經濟圈」作賣點的經營者,捉錯用神,把時間和專注力集中在「鬥黃」和「賣黃賣慘」。其實,聰明老實商人應該時刻強調貨品質量和優質服務,以商譽作生招牌,增強競爭力。

不論政見立場,只議貨真價實,才應該是商戶的定位。既然打開門做生意,就應該歡迎所有顧客群,不宜挑選顧客,當然奢侈品以價格作門檻則另作別論。香港曾是世界各地遊客眼中的購物天堂,價廉物美,令客人賓至如歸。一場黑暴加一場疫情,令香港的零售市道不景,「黃色經濟圈」又刻意邊緣化某些商戶,令經營雪上加霜。其實,在未來數個月,視乎疫苗接種率和實際情況,香港或將與內地和澳門特區恢復正常雙向通關,屆時,商界也沒有本錢去拒絕接待或選擇服務顧客,香港需要的,是一個健康和友善的零售飲食消費圈和營商環境,集購物、飲食、玩樂和消費的服務業,讓本地、內地和海外的顧客可以在後疫情時期撥開陰霾開心消費。

個別「黃店」店內的文宣、擺設或氣氛實在令人有壓迫感,甚至恐懼,如果一群食客,原本想輕鬆吃一頓開懷的午餐,侍應又要求以「暗語」和抗爭手勢換取折扣或免費小食;或舉頭看餐牌和牆上的連儂牆紙條,不論立場卻又心情緊張起來,同桌用膳的朋友霎時間又壁壘分明,唇槍舌劍,那又何必呢?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