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五千元消費券是意外驚喜

 

財政預算案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對筆者來說是意外驚喜。

在預算案未公布前,社會對派消費券意見分歧,有人認為財政赤字多,反對派發,幫助基層可以用別的方式。贊同派發的說基層仍在水深火熱中,應再派10,000元。筆者已退休,沒有了每月的固定收入,只靠做些散工及微薄積蓄過活,但覺得派消費券固然開心,沒得派也沒什麼,畢竟3年疫情下來,「保就業」等抗疫資助已用了龐大開支,財赤為1,398億元,遠高於去年預估。今次動用500多億元「派糖」,包括再派5,000元消費券,已算不錯了。

有市民去電電台表達不滿,稱「香港有8,000幾億儲備之外,還有外匯儲備、基金,幾百億紓困不算什麼,財赤不是洪水猛獸,只派5,000元,愈來愈縮。所謂『輸人不輸陣』,為何這麼吝嗇?」基本法指明外匯基金用作捍衛聯繫匯率,政府不能輕易動用,以免動搖金融和貨幣穩定。預算案是現實問題,每個地方情況不同,不能跟鄰近地方比較。另一位市民先多謝政府派5,000元消費券,隨後說政府面對千億財赤,不應再「派糖」:「外面有很多人看着我們,如香港政府走錯一步棋,他們都會做事,本人就經歷過1997年,當時國際金融大鱷衝擊港元的事件。」

消費券目的是讓市民在疫情期間把錢用在振興本地經濟上,如今疫情緩和,很多人已有餘錢旅遊、買金飾、手機等奢侈品,其實消費券已逐漸失去原意。如今經濟稍有起色,消費券是公努,個人消費也應想到道德責任問題上。

政府的責任是多締造營商環境、幫助普羅市民向上流,讓人人努力工作,而不是效法西方福利社會事事做「伸手牌」。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