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 清代包袱瓶細膩精緻

這個形似包袱的玻璃瓶,名為「白料加彩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清乾隆(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時期宮內的造辦處製,高十八點五厘米,美輪美奂。要不是香港出現第五波疫情,所有博物館暫停開放,這個精美的藝術品仍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清康熙年間成立的造辦處,由皇帝特派內務府大臣管理,專門製造御用品。這個具有實權的特殊機構,營運至一九二四年結束。康熙中晚期,造辦處從歐洲引入琺瑯彩料和工藝技法,再研發出以不同材質製成的琺瑯器。瓷胎、玻璃胎、銅胎的琺瑯器,豐富了器物的品類。包袱瓶的瓶頸以浮雕絲帶繫結,褶皺起伏,細膩精緻。白色的玻璃瓶,以鮮艷奪目的琺瑯料繪上花紋,包括桃花、芙蓉、牡丹、石榴花。再在花圖案上畫上十二條螭龍,分別在纏枝花叢之間穿插翻騰,生動活潑,形態優美。用堅硬瓷土表現柔軟織物,再用鮮豔柔和的粉彩表現織物的美感,兩者結合,天衣無縫。

「包袱」諧音「包福」,寓意幸福吉祥。古人分龍為四種:有鱗的叫蛟龍,有翼的是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的為螭龍。螭龍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之間的感情。

康熙年間(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二年)開始琺瑯彩繪玻璃工藝,康熙於一六九六年下旨設玻璃廠,盛清時不斷擴大。至雍正(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及乾隆期間,製品工藝達至高峰。此包袱玻璃器反映乾隆年間華麗細緻的裝飾風格,瓶背的一朵花蕾中心更巧妙地繪出「乾隆年製」四個字,匠心獨運。

「琺瑯」一詞由隋唐時代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過來。拂菻國(Byzantine Empire),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古代稱大秦或海西國。清代,西洋琺瑯從廣州傳入中國。琺瑯為塗料,是以玻璃粉末加入不同金屬呈色劑發色,由於物料的熔融溫度接近,因此在玻璃胎上燒製琺瑯難度很高,「白料加彩螭龍纏枝花卉包袱瓶」展現了這種非凡工藝。包袱瓶用上檸檬黃釉,此釉是雍正時期創燒的新釉色,有別於慣常以氧化鐵作為低溫黃釉的呈色劑,改為採用進口的氧化銻,燒成清透淺淡的黃釉,所以又名「西洋黃」。清內廷稱燒造琺瑯工藝的作坊為「琺瑯作(廠)」。琺瑯防銹,又可作裝飾,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瑯製品。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