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葵:英國不好過
英國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升9.1%,通脹率再創40年新高,且位居7國集團(G7)之首,高通脹甚至未見頂。
通脹壓力主要跟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有關,汽油價格按年飆升32.8%,觸發30年來最大規模鐵路罷工,多個公共行業工會亦計劃發起工業行動,爭取加薪。英國大律師的月薪只有相當於一萬多港元,還不如香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也實行無限期罷工。英國脫歐後,經濟大不如前,有智庫估計至2030年英國經濟總生產力會減少1.3%,即每名打工仔每年實際工資減少470英鎊(約4,521港元)。
有位移居倫敦多年的朋友說,過去英國物價之高與低都是比較而言。牛奶、麵包、雞蛋、西蘭花、薯仔、紅蘿蔔等比香港便宜。買百貨公司的生果盒比街市的水果貴,因為需要人工特別處理,成本增加。當地盛產士多啤梨,「時令」與「不時令」的價錢與品質都不同,難以比較。但自從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爆發,英國物價飆升。一包大葱過去只賣99便士,一周內升到1.5鎊,之後再沒下降。過去咖啡一杯是3.25鎊,西餅一件4鎊;現在咖啡5.25鎊,西餅堂食8.5鎊,連服務費起碼要15鎊。很多家長正為新學期發愁,子女的新校服要140鎊以上,加上書簿費,負擔不起。朋友說近來移居英國的港人多避開倫敦,因為負擔不起生活費,除非領長俸的高薪退休人士,但也頂多在靠近倫敦的外圍落腳。
香港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9%,升幅是今年以來最高。香港物價雖然呈升勢,但比起英國是溫和多了。有教師朋友對香港諸多不滿,常嚷着要移民英國。筆者覺得,已為人師了,勸也是白勸,還是等她自已醒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