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博士:政府如何應對新局面?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二十多年,到底香港有沒有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新局面?

回到港英年代,政府只是集中精力發展香港成為商業社會、消費社會,並強調香港在經濟上的價值,香港人可以不知道三皇五帝,但不可以不懂得炒股、炒樓。連娛樂也不能包函藝術成分,才願意花錢,港人是百分百現實的,不會作無謂的行動與妄想,如果你有任何的理想、夢想,都很難告訴別人,因為他們會覺得你「扮清高」,又或者怕你「搵唔到食」,這種現象是世界各地少有的!例如紐約是金融的國際大都會,卻又被稱為「美國文化之都」,可是香港雖然是金融中心,「文化沙漠」的稱號卻如影隨形地跟從著香港的發展!

文化藝術需要培養,但我們的政府有沒有真正去實踐?香港雖然回歸了,但仍然跟隨殖民地的思維,只顧「崇洋媚外」,沒有把握栽培港人的藝術才華。例如香港籌備逾15年,耗資49億港元的西九文化區 M+文化博物館,是香港最大的博物館,規模與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相若,可是M+的行政總監以致大樓的建築師都聘請外國人擔任!由原先以香港文化定位卻變為所謂國際定位,並且它整個體系設計就像是一個西方殖民時期的文化產物, M+購藏的香港部分只佔百分之三,其他百分之九十七都和香港無關,基本上可以說不是為香港藝術家和香港文創產業而設的,那麼設立在香港的意義何在?

在大部分香港人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文化藝術是無謂的東西,或者認為藝術是「食飽飯」的人才會做的事情,然而為何紐約從政府到民間機構,從有錢人到普通老百姓都熱愛藝術?當地很少有藝術家能夠靠賣畫為生,但他們卻認為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對藝術正面的看法,相信是當地政府協助藝術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政府提供稅收優惠鼓勵私人捐助,令很多商業體系搞畫廊及拍賣等商業活動,非盈利機構成藝術孵化器,除了各類舉世矚目的美術館,大量民間基金會進行非盈利藝術類機構。但香港名義上有藝術法展局、藝術推廣辦事處、藝術館、教育局視藝課程發展、各大展覽館,甚至「西九」被宣傳將成為文化中心等硬件的框架,豪花公帑,但我們從來不知政府資助團體的準則,或者展覽場地審批是怎樣的標準?甚至M+購藏的香港部分是那麼少,到底M+購藏的方向是如何?這種黑箱運作、欠缺透明度是殖民年代留下來的惡習,今天的特區政府仍然繼續,甚至M+還成為了一間博物館公司和購藏公司,開設這麼多的獨立體系到底有何意義?其轄下的董事局及員工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整體管治是否相輔相成,還是「無王管」?而立法會同意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這一切都值得大家去深思!

今天,香港已經獲得數千年文化中國的支持,將來的使命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香港應該要突破,發展具有香港自身的文化藝術特色,那麼政府應如何配合?

香港的政府官員應該要改變殖民地的奴性思維,不要以西方為核心,更不應該被英美西方落後的交流模式所主導,因為世界的格局已經轉變了,未來香港應該要依據國家一帶一路全球視野進行交流,讓香港變成一個團隊對外發展,去協助世界了解香港及中國,透過文化藝術製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香港的政府除了投放資源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應該檢討實際上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是否真正受惠?此外,要提高港人的文化藝術素質,政府也應該在教育方面作出檢討!

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課程都是以西方為主,令學生缺乏亞洲視野,對亞洲的文化、藝術、歷史缺乏認識。例如香港的大學只重視活動、數字及國際排名,導致社會分化分裂,所以香港的大學應該各自分工發展具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考慮製造更多有關文化的研究。在中小學方面,學校除了提升學生中英數等學科外,也應該重視體藝術科,例如,小學要聘請有素質的老師任教視藝科,不要再以學科老師兼教藝術科,這樣令今天學生文化藝術低落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學視藝科也不應偏重西方,增強學生對亞洲及中國文化藝術的認識是大勢所趨!此外,西九的文化區域裏應有大小不同的場地,如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及不同的模式,包括有工作坊、展覽及表演空間等,讓藝術家有創作及發展的空間。

培養香港本地的人才,是現在政府必須做的工作,這樣新生一代才有發揮自我的機會,也可望見到一個包容和諧、繁榮穩定、胸懷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期待新一屆的立法局議員,發揮他們的議事能力,敦促政府為香港建立新局面而努力,令香港這顆明珠更加絢麗奪目!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