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健和:深圳建設示範區的戰略意義

【明報文章】正當香港陷入「反修例」暴亂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下稱「示範區」)的文件,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多個範疇,並力爭於2025年躋身全球城市前列。

文件出台後,不少論者解讀中央此舉,是準備讓深圳取代香港。從表面上來看,中央此舉如能倒逼香港社會盡快止暴制亂,固然是樂觀其成。然而這些重要國策出台前,皆有一段醞釀的過程,並非能在短期內制定的,早在今年2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深圳建設「示範區」的計劃已列入大綱中,為未來的發展賦予新的方向。

至於其醞釀階段,則更可追溯至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三步走」國家發展方略: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後,習近平南下深圳視察及作出重要批示,賦予深圳朝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邁進,並要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範例,「示範區」的名字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擔當着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先導角色,而在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環境下,深圳「先行先試」的空間不僅限於經濟及科技,而且擴大至法治、文化、環境等層面,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樹立標杆。單是從「深圳能否取代香港」的角度剖析,則未免流於表面,忽略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部署。

必須強調,城市的互相競爭本來是平常不過,香港過去取得的成就,取決於擁有成熟的市場經濟、寬鬆的外匯管理、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制度等,平情而論,深圳在這些領域上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特區政府思維落後形勢
然而最令筆者憂慮的,並不是深圳制定了什麼發展大計,而是特區政府的思維落後形勢,對大灣區及國家發展策略缺乏大局觀,才是香港發展的最大障礙。

早前財政司長陳茂波回應香港會否被深圳取代時,除了一如以往般道出香港有什麼優勢之外,他更藉華為的生產作例子,指出香港如果擁有知識產權,而內地則負責生產工序,這種產業分工模式對香港整體經濟有利。作為香港財金官員的一把手,陳茂波的言論反映特區政府的決策思維,仍然停留在1980年代粵港兩地「前店後廠」的分工概念,不僅缺乏危機意識,而且嚴重落後於形勢。

正所謂「危機倒逼改革」,只有當危機發展到最困難的階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香港社會應當如何自處?首要急務當然是止暴制亂,讓社會早日重回正軌。此外政府要敢於調整利益格局,推動發展多元產業,逐步降低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程度,讓本地及海外人才能夠發揮所長。

市民也要明白到,玉石俱焚無法撼動國家發展大局,相反只會令香港社會陷入全輸局面,只有加強對國家的影響力,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才是守護一國兩制的唯一方法。

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要考量,在於讓深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擔當起標杆作用,以及加強深圳與香港、以至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實在沒有必要讓深圳取代香港。當然,如果香港社會仍然不思進取,繼續陷入自殘式內耗鬥爭,屆時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作用只會日漸式微。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