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環保 「美麗中國」方能如約而至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關乎國計民生的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明確了指引中國未來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新方位、新目標、新部署。當中,最能引起社會共鳴的當屬「美麗中國」。這個詞語從字義上看,通俗易懂,但在字字珠璣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並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它更承載着沉甸甸的民意期許。

隨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的溫飽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滿足,綠色需求和生態需求則日益增長,大家都嚮往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擁有更健康的美麗家園。而從現實來看,伴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GDP節節攀升的,卻是資源被過度消耗,環境遭受嚴重污染,居住環境日益惡化。前些年,以破壞環境、犧牲生態資源換取短期經濟效益的做法,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捷徑」,從而引發了水污染、水土流失、空氣污染、沙漠化嚴重等一系列惡果,尤其是每年秋冬季節的霧霾天氣,幾乎吞噬了大半國土。

此次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的願景,將執政黨的科學發展理論大眾化、通俗化,讓民眾充分感受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堅定信心。但是,「美麗中國」絕不僅是一個政治詞彙,而是全體民眾必須為之不懈奮鬥的宏偉目標。它的實現,靠的是各級政府在發展中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更需要我們每個人腳踏實地的自覺行動。

首先,應當在全社會樹立對自然的敬畏意識,從傳統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轉變;其次,應當在政府官員中塑造正確的政績觀,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再次,還應完善制度和法規,保障環保評定進入決策前端,增加環境決策透明度,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

須知道,陽光、空氣、水,這些生命所需的幾大要素,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沒有人可能被另眼相待,也沒人可以獨善其身。如果不從價值觀念、生產行為、消費行為上自覺改變,最終就要自食苦果,共同承擔污染的代價。

顯然,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絕不是消極地回歸雞犬相聞的浪漫田園,而是要將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起來。這也意味着,要將十九大報告中天藍水碧、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中國」藍圖變為現實,未來就必須從片面重視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並重;從環保滯後於經濟發展轉向環保優先於經濟考慮;從單靠環保部門「孤身走單騎」轉向全民參與共同努力……如此,一個美麗的中國才會如約而至。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