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十九大為「國家好香港更好」提供無限可能

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九大,全球矚目、舉國關注。港人不在內地生活,對十九大的認識不可能如內地同胞深刻,但通過連日來本港媒體的廣泛報道,港人對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以及二〇三五實現小康、本世紀中葉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是聽得明白、也感到高興的。

對七百萬港人來説,最希望從十九大習近平報告中得到的資訊,未必是一些黨政重大策略,而是未來國家發展與香港特區的關係。港人都熟知全國政協副主席、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的一句名言:「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眼前,國家好已是毋庸諱言的了,但好在那裏?利在何方?港人又如何可以從「國家好」之中得到更多的「好」和變得「更好」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全港市民思考的重大課題。

事實是,十九大的召開,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步走」、「兩個十五年」的戰略安排和宏偉目標,絕對利好國人、利好天下,更利好香港、利好港人。港人甚至有可能成為國家邁向新徵程、進入新時代這一偉大進程中最大的得益者。

回望建國之初以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人對國家發展已經有所作用和貢獻,而貢獻的形式是非常「初級」的,無非就是寄包裹、匯「外匯」,協助內地親朋戚友解決生活中物質匱乏的問題。而同一時期,仍處於英國殖民管治下的香港,也有受益於國家發展的方面,那就是專供出口的肉類蔬菜、糧油副食和「東江之水越山來」。這個時期的國家不是那麼「好」,香港從國家發展中也難言什麼「更好」。

到改革開放大流湧現,國家好了,港人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和貢獻隨之「升級」,自「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以至全港工業幾乎悉數北移,「國家好、香港更好」有了新的內涵,香港經濟開始與國家發展「掛鈎」,內地需要香港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而港商則受惠于內地低廉的土地、勞動成本和各種優惠政策,「國家好,香港更好」的「雛形」開始浮現。

然而,到今天,十九大在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思想將引領國家走上強國新徵程,「國家好,香港更好」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國家好,香港更好」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物質層次的、僅限於經濟層面上的關係描述,而是一種已經超越了物質生活的內在聯繫與責任承擔,香港開始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為自己在急劇鉅變中尋找角色和出路。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國家好、香港更好」始終是牢不可破的永恆聯繫。

新任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日前在京接受傳媒訪問,着重談到了十九大報告中有關香港與國家發展關係的論述。

王志民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未來,香港只要繼續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從「國家所需」角度挖掘「自身所長」,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就一定能在國家不斷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時代,扮演好重大國家戰略的首要境外推進平台、全球創新要素集聚平台、對外交流參與和傳播平台、國家「軟實力」提升和展示平台等重要角色。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就是期待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獲取更大發展空間,發展好特殊優勢,繼續作出新的貢獻。

事實確實就是如此。國家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邁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台階。十九大召開之後,在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指引下,香港特區政府、各界人士和全體市民,必須進一步清醒頭腦,看到國家發展的重大進步和美好前景,拿出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創造「亞洲四小龍」奇蹟的魄力、努力和毅力,不失時機地搭上國家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為國家、為香港、為自己創出一番新事業、拼出一個新明天。

香港在金融、管理、法治和人才方面的優勢並未消失。而且隨着國家總體發展,內地今天更需要香港的人才和經驗。關鍵是港人社會必須停止政治爭拗和內耗,更不能讓「港獨」等危險主張抬頭,誤國害港。在任何時候,中央都會惦記港人、利好特區,國家一定更好、香港一定更好。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