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吉布提基地助中國保國家和港人利益

解放軍首個海外基地非洲吉布提保障基地昨正式成立,首批基地部隊已出發開赴當地駐防,標誌中國保障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吉布提基地成立並運作,將為中國參與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提供有效保障,有利於中國更好執行軍事合作、撤僑護僑、應急救援等海外任務,維護國際戰略通道安全,更有力保障中國在海外的國家利益和海外公民、包括港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安全支點。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開展海外軍事行動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對世界和平發展是大好事。

中國自2008年起派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開展護航行動,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官兵休整和食品、油料補給面臨許多實際困難,吉布提多次提供後勤保障。中吉兩國政府經過協商決定,中國可在吉布提建設保障基地,並派駐必要的軍事人員。猶記得當年利比亞大規模撤僑行動,雖然中國政府反應迅速,但飛機、軍艦需要長途跋涉前往,大大提升了難度和成本。假如當時有吉布提基地,相信整個救援行動將更快捷、高效。

吉布提補給基地對中國戰略意義重大,具體而言有幾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於中國履行負責任大國的義務,保障地區和世界和平。吉布提毗鄰亞丁灣,周邊政局動盪,造成海盜勢力盤踞,對過往船隻構成嚴重滋擾和威脅。自2008年至今年5月底,中國海軍累計派出了26批次遠海護航編隊執行任務,安全護衛1038批6356艘中外船舶,並出色履行了也門撤僑、敘利亞化武海運聯合護航、「和諧使命」醫療服務等重大國際義務,吉布提基地可以充分發揮距離優勢,在中國海軍執行任務時,為中方艦艇、人員就近提供補給維修、輪換休整等,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援。

二是為保護中國在非洲、中東等海外的利益提供有力支援。近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以年均20%的高速增長,到2017年底投資總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2016年中國公民、包括港人赴非洲以百萬計;中國公民在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地區、東岸的中東地區的投資也超過300億美元,人數更超過700萬。但上述地區政治、軍事和社會情況複雜,恐怖主義活動猖獗,不安全不穩定因素突出,中國內地及香港人員和投資的安全保障需求巨大。吉布提基地有利於為中方人員、包括港人和重要設施提供及時、高效、全面的保障,為國家保障海外權益提供有效依託。

最後,吉布提基地可以為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安全支點。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地中海──亞丁灣──北印度洋航線,每年承載中國與歐洲、北非、中東、北美之間價值6000億美元的海上貿易,是「一帶一路」名副其實的大動脈。吉布提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扼控紅海進入印度洋的咽喉曼德海峽,屬於推進「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過往商船一般都選擇在吉布提港停靠和補給。中國在吉布提建立保障基地,正正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堅強保障,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的經貿往來,實現共同繁榮。

第六屆香港中學文憑試昨天放榜。一如往年,備受關注的不外乎狀元花落誰校,以及符合升讀大學資格(「33222」)的考生人數。今年,來自傳統名校的六個狀元,選科選校都有充分選擇權,但他們無一例外,都鍾情醫科。

全港五萬日校考生中,有四成(約二萬一千人)考取十二分的最低升大學成績,因為考獲22分才算穩操大學入場券,也就是說只有一萬四千餘人能夠入讀八大資助大學。資助大學學額有限,自資院校成了必要的補充,偏偏六、七萬甚至廿七萬不等的學費,令相當一批人望大學之門興嘆。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自資學券」,給予符合資格的自資院校學士學生,每人每年三萬港元的資助。綜合受訪考生的意見,三萬元津貼可以減輕學費負擔,有助選擇自資課程,可謂實惠實效。

「自資學券」是林鄭倡議新增五十億教育新資源的重點項目之一,涉款十餘億元。有關倡議一提出,即受到學界團體以至立法會主要政黨的普遍歡迎,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一致予以支持,財務委員會主席也同意政府調動議程,提前在本周五審議,一俟財委會通過,即可在九月新學年落實,數以千計學生即時受惠。社會輿論以至各界市民,對此樂見其成。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關乎每個人,當然值得大家都來關心。新班子上任近兩個星期以來,坐言起行,以教育為重中之重,先是在文憑試放榜前一天齊齊落校為考生打氣,又調動議程爭取在本立法會會期結束前審畢教育新撥款,林鄭更於同一天宣布延長數十名中學超額教師兩年聘用期,即時紓解縮班潮帶給中學和教師的困擾,結合三十六億新撥款涉及多項急學界所急的措施,顯出施政新作風,值得肯定。

新班子展現新氣象,林鄭上任以來帶領行政會議成員和主要問責官員,與立法會主席和主要政黨午宴,賓主把酒言歡,確實令市民喜聞樂見。這是多年未見的祥和場面,人們也有理由期待,這是香港政通人和的新起點。當然,這需要社會各界,包括立法會主要政黨的配合,例如在審議法案和撥款時予以支持和監督,而非「拉布」甚至拉後腿。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新資源的投入,可望為本港學界注入新動力,也會是協助學生和家長達成大學夢的推動力。然而,教育要培育的人才應該是多元的,全部狀元都想當醫生的社會未必是理想的。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東方之珠」也不可能只培養醫生一類專才,而是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作為國際都會,在「一帶一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香港能不能湧現出更多各類型的人才?這是擺在學界和社會面前的課題。

可喜的是,今年有多名殘障學生立志當老師,這是對為人師表的禮讚,也是薪火相傳的教育新希望。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