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用好新資源 造就新人才

第六屆香港中學文憑試昨天放榜。一如往年,備受關注的不外乎狀元花落誰校,以及符合升讀大學資格(「33222」)的考生人數。今年,來自傳統名校的六個狀元,選科選校都有充分選擇權,但他們無一例外,都鍾情醫科。

全港五萬日校考生中,有四成(約二萬一千人)考取十二分的最低升大學成績,因為考獲22分才算穩操大學入場券,也就是說只有一萬四千餘人能夠入讀八大資助大學。資助大學學額有限,自資院校成了必要的補充,偏偏六、七萬甚至廿七萬不等的學費,令相當一批人望大學之門興嘆。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自資學券」,給予符合資格的自資院校學士學生,每人每年三萬港元的資助。綜合受訪考生的意見,三萬元津貼可以減輕學費負擔,有助選擇自資課程,可謂實惠實效。

「自資學券」是林鄭倡議新增五十億教育新資源的重點項目之一,涉款十餘億元。有關倡議一提出,即受到學界團體以至立法會主要政黨的普遍歡迎,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一致予以支持,財務委員會主席也同意政府調動議程,提前在本周五審議,一俟財委會通過,即可在九月新學年落實,數以千計學生即時受惠。社會輿論以至各界市民,對此樂見其成。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關乎每個人,當然值得大家都來關心。新班子上任近兩個星期以來,坐言起行,以教育為重中之重,先是在文憑試放榜前一天齊齊落校為考生打氣,又調動議程爭取在本立法會會期結束前審畢教育新撥款,林鄭更於同一天宣布延長數十名中學超額教師兩年聘用期,即時紓解縮班潮帶給中學和教師的困擾,結合三十六億新撥款涉及多項急學界所急的措施,顯出施政新作風,值得肯定。

新班子展現新氣象,林鄭上任以來帶領行政會議成員和主要問責官員,與立法會主席和主要政黨午宴,賓主把酒言歡,確實令市民喜聞樂見。這是多年未見的祥和場面,人們也有理由期待,這是香港政通人和的新起點。當然,這需要社會各界,包括立法會主要政黨的配合,例如在審議法案和撥款時予以支持和監督,而非「拉布」甚至拉後腿。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新資源的投入,可望為本港學界注入新動力,也會是協助學生和家長達成大學夢的推動力。然而,教育要培育的人才應該是多元的,全部狀元都想當醫生的社會未必是理想的。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東方之珠」也不可能只培養醫生一類專才,而是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作為國際都會,在「一帶一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香港能不能湧現出更多各類型的人才?這是擺在學界和社會面前的課題。

可喜的是,今年有多名殘障學生立志當老師,這是對為人師表的禮讚,也是薪火相傳的教育新希望。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