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嶼新界北發展納105萬人

政府展開為期六個月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諮詢,建議為應對長遠發展所缺的逾1200公頃用地,重點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大策略增長區,預計可提供共1720公頃可發展土地,滿足房屋、經濟發展等需要,打造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

《香港2030+》諮詢旨在更新全港發展策略,制定2030年以後的發展指引。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2030+》的願景是令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發展城市,主要建議包括三大規劃元素:提升香港作為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迎接新經濟挑戰和創造容量達至可持續發展。

 

2

長遠欠逾1200公頃地

諮詢報告引述政府統計處推算,本港人口將持續增長,在2043年到達822萬頂峰,而本港長遠需要4800公頃新增發展土地,扣除現時已落實發展的3600公頃,尚欠逾1200公頃用地,包括200公頃建屋用地、300公頃經濟發展用地,以及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及其他用地。

為解決用地短缺,政府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合共提供約1720公頃可發展土地,最多可容納105萬人口。其中東大嶼都會發展面積達1000公頃,包括在香港中部水域填海700公頃,連繫港島及大嶼山,開拓新的商業核心區,並善用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預計可容納40至70萬人,創造約20萬個就業職位。

粉嶺高球場未納建議

至於新界北增長區,當局建議透過規劃發展棕地和荒置農田,範圍包括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物流走廊和香園圍一帶,當中包括過去被剔出新界東北發展的坪輋/打鼓嶺,整個新界北發展區達720公頃,可容納25.5萬或35萬人口,提供21.5萬職位。新界北發展建議未納入粉嶺高爾夫球場,陳茂波解釋,民政事務局正就全港私人遊樂場用地進行檢討,發展局要視乎結果再跟進,現時新界北只屬初步規劃。

創造逾40萬就業職位

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指出,《香港2030+》的概念性空間框架,包括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兩個策略增長區、三條主要發展軸心,同時保育本港的天然資源和提升宜居度。其中發展兩個策略增長區不僅有助增加土地供應,同時可在市區核心以外創造逾40萬個就業職位,有助改善現時居所與職位地點分布失衡的情況,減少跨區工作的人口及造成的交通等問題,例如日後新界區人口比例會由41%升至55%,職位比例亦會由24%升至38%。

《香港2030+》諮詢亦提出「三條發展軸心」概念,包括連接北大嶼山、洪水橋、屯門和元朗南的西部經濟走廊,連接將軍澳、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蓮塘/香園圍口岸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以及涵蓋六個過境通道、適合發展倉儲、科研、物流等的北部經濟帶。報告又建議透過提升人均休憩用地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規劃標準,改善生活空間,包括將人均休憩用地面積由現時不少於兩平方米增至不少於2.5平方米,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則調高至每人3.5平方米。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