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評論: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喝彩
作者:文滿林
全長44公里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據估計將於今年年底具備通車條件,到時香港市民過澳門,或到珠海及廣東西部旅遊經商,只需30分鐘車程,比現時搭船快近一半。這條貫通澳門及珠海的跨海大橋,之所以被稱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在於在大海上興建長達44公里的道路,是目前世界上海上建築大橋最長的紀錄,其施工技術也堪稱世界一流,甚至前所未有。
在大海興建這條跨海大橋,不但要面對不可預測的風浪及海底流沙等複雜環境,其中還有一大段潛入海底的隧道工程。以及興建兩個人工島。據興建大橋的總工程師蘇權科介紹,興建海底隧道最艱險。首先要在陸地工地建造33節沉箱管道,每個沉箱管道長180米,排水量達8萬噸,再經拖船拖到隧道位置,沉放到已挖好的最深達40米的海底。安放一節沉箱管道就要用40多個小時甚至90多個小時,其難度可想而知。蘇權科說,興建港珠澳大橋的有些技術在目前世界造橋史上還未有過的,他們整個團隊就是一邊做一邊摸「石頭」過河。
承建港珠澳大橋的團隊,有些隊員連續在工地及海中作業達數年之久,由青年到壯年;也有一些從壯年到老年,有些甚至數年未有回家一次。而蘇權科總工程師也由40多歲做到50多歲接近退休。
目前,港珠澳大橋之澳門路段及珠海路段橋面鋪設大致完成,只剩下香港段還在日夜趕工。香港段之所以進度落後於澳門段及珠海段,除了因為工程複雜及人手短缺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大橋施工時,因為一個盧婆婆受公民黨唆擺進行司法覆核,令施工期延誤以及損失近80多億元,否則香港段工程也能依期完成。
作為港人一分子,處在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的近距離一端,在落成通車之時,無論如何也得要親臨目睹一下大橋的雄偉豐采,則不枉此生矣。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