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倡大規模填海 設長遠機制辟新土地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致力覓地增加住宅供應,惟「無地可供發展」問題經常攔在路上。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昨日發表有關增辟新土地報告,確認「填海」是香港新土地供應最重要及最有效方法,建議政府恢復大規模填海。據研究中心收集政府數字,全港填海所得土地面積,上世紀90年代曾高逾2000多公頃,2000年后卻銳減至540公頃,近7年來更是近乎零。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指出,這份「增辟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雖然建議政府恢復填海,但并非擁護政府已提出填海計劃。報告提及,自1997年《保護海港條例》通過后,香港幾乎再沒有大型填海發展規劃,而之前所訂的青洲及九龍灣(西面)兩個主要發展項目被擱置后,失去多達476公頃的填海土地,這些土地足夠安置42萬人。

2010年迄今填海近乎「零」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鄒廣榮指出,政府是否有填海計劃,「其實都不重要」,團隊最希望政府一改以往「零散」做法,轉以長遠機制與策略制訂辟新土地計劃。報告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由特首領導的常設決策機構,定期向公眾公布長遠發展策略,避免因政府換屆或相關因素影響持續的房屋供應,有利減低樓價波動及長遠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除填海外,報告并建議,政府應考慮各種方法,把合適的郊區及市區外圍地,改變為具良好設計的城市劃區。其中,新界土地的地契將於2047年到期,政府收回私人擁有但未開發或镕置的新界土地,相信是較可行的,但當局須改變補地價機制,給予發展商更大的發展誘因,估計此舉可釋放多達1000公頃土地供應。

【商報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