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回歸紀念.報慶.祖父.鴉片

作者:祝 之

對於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大公報創刊一百一十五周年、祝之的祖父、鴉片,祝之都深有感觸。

聽電台一個為紀念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而製作的節目,宣傳語中有雲: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日)你在哪兒?好幾位也是傳媒人的節目主持人不約而同表示,當日正在採訪香港回歸的新聞。在大公報工作了三十多年,退休幾年的祝之,對這個問題也有同樣的答案。為了做好於翌日七月一日見報的回歸大新聞,那一年的六月三十日,祝之在報社與全館人員清早就開始忙碌,一直忙到翌晨。其時未有電腦排版,回歸新聞繁多,記者採訪後來不及回館寫稿,便把現場採訪所得,打電話回館「報料」,祝之是負責「收料」的其中一員。工作至半夜,全身濕透的眾多外勤記者陸續回館。那個晚上,港英殖民統治者,中國國家領導人,以及香港特區高官,進行了交接儀式。雨越下越大,一直未停止過,對馬上要離開管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的英國人來說,此情此境,倍添哀愁。相反,本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香港,可以重回祖國懷抱,全中國人民非常興奮。能在這個大時代的重要時刻參加有關的新聞工作,祝之感到莫大的榮耀。事後報社給每位參加工作的員工贈送刻有各人姓名的致謝紀念牌,祝之一直珍而重之。

今年也是大公報創刊一百一十五周年的大喜日子,大公報的「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辦報方針,影響了祝之大半生。大公報給祝之的,不僅僅是一份普通可以餬口的工作,同時也是滿有理想和抱負的工作。

在大公報工作之前,祝之曾在一家中學當過兩年教師。由於熱愛寫作,投考大公報,幸運地獲得錄取。教師同事中,有知道我要離校轉投大公報時,竟然高舉左手,取笑我要進一家左派報社工作。香港長期經受殖民教育洗腦,其時好些人對親中機構頗有畏懼之心。祝之對同事如此無禮的舉動沒加理會,只想着獲報社錄取後上司說的一句話:「你要為中國人寫點東西」。這位資深報人辭世多年,他這句感人至深的話,祝之銘記於心。

回想中五時的英文歷史教科書,說到鴉片戰爭,名字不叫鴉片戰爭,叫英中貿易戰爭,而且只有兩行字,非常簡單,不僅簡單,歷屆中學會考試題也不曾出現過。英國殖民主義者對曾給中國人售賣鴉片,毒害中國人所引起的戰爭加以避諱,香港學生大多只看重會考成績,在這種情形下,這段中國人的血淚史也就給輕易帶過。

祝之對鴉片恨之徹骨,因為家族中曾有人被鴉片毒害過。祝之從小就天天看祖父一張變黃了的黑白相片,相片被父親套在一個小相框內,放在家中當眼位置。遺憾的是,這張碩果僅存的珍貴照片後來不知怎的不翼而飛。與父親同一個模樣的祖父的那張半身相片,前半個頭禿髮,腦後隱約有一條辮子,身穿人稱「大關刀」闊襟間條西裝,對着鏡頭,嘴角含笑。清末民初時的祖父,好時髦啊!祝之未出生時祖父早已離世,聽父親說,祖父曾在一八六二年已經在香港成立的名校皇仁書院教過英文,也自學過中醫,並且曾治愈一名不孕婦人,使她成功懷孕。祖父後來上了鴉片毒癮,無錢買鴉片,英年早逝。祖父本是富家子弟,父母留給他的一家蒸籠店,也因為他上了毒癮,意志消沉,無餘力看管,被下屬「穿櫃桶底」(從抽屜內偷錢),店子終至倒閉。

香港回歸祖國,一晃眼二十年。祖父嘴角含笑的模樣,又出現在祝之眼前,他彷彿說:「要讓香港孩子多讀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和香港史,要了解鴉片戰爭是怎麼回事啊!」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