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佐洱:回歸談判細微處 中國主權獲彰顯

「一轉眼20年,回歸歷程,歷歷在目。」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原常務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創始會長陳佐洱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感慨道。這位曾親歷香港回歸談判、回歸後又長期從事港澳事務的官員,向記者講述了香港回歸前和回歸後的幾個小故事。談及回歸前談判細節,他表示,郵票、徽章、徽號看起來都是很小的東西,但必須彰顯中國主權,不能不重視。

回歸紀念郵票印上「中國香港」

陳佐洱在接受專訪時特意帶來了中央政府1997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品,這套郵品中的6枚郵票上清晰地印「中國香港」的字樣,而他最先分享的故事也與這套郵品有關。

英方曾堅持用原來字樣

陳佐洱回憶稱,為紀念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和中國香港特區的成立,中央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行一套紀念郵品。「這是在香港特區成立當天要做的一件大事,但在這之前特區政府還沒有成立,只有中央政府代表特區未來的利益進行郵票設計、印刷和發行等所有準備工作,同時也需要英方的合作,所以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在1996年的7月到8月間就此開三次會議達成共識。」

雙方當時達成共識,中央政府代替香港特區政府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品由中方負責設計,英方負責印製和提前在香港發行發售。但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磋商過程當中遇到一個嚴重的爭議點。陳佐洱說:「當時我提出郵票票面的中英文字樣應該採用『中國香港』,而不是港英時期的『香港HK』,我說一定要加上『中國』兩個字,但英方當時一度堅持要用原來的字樣。」 他回憶稱,英方當時給出的理由是要尊重港人的習慣,選擇中性的表述等。

中方理據充足終達協議

對此,陳佐洱準備了充足的意見和理由,「我當時說,要採取『中國香港』的字樣主要基於兩點:第一,郵票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名片,縱觀世界各國郵票發展歷史,任何一枚郵票上面都明確地標注國名,以體現主權。雖然目前香港發行的郵票票面上沒有英國國名,但是每一張港英時期發行的郵票上都有英女王的頭像和王冠,這也體現英國的管治,可見港英時期的郵票也並不是中性的。所以香港回歸以後標明『中國香港』是天經地義的。另外,我還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指出,將來香港特區可以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以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所以標出『中國香港』來,既能夠體現中國的國家主權,又體現『一國兩制』的國策特色。」

最終,在中英雙方就此事進行的第三輪談判時,英方接受中方意見,簽下協議。「郵票是國家的名片,必須要體現國家主權。」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