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國泰裁員折射港企面臨挑戰
曾幾何時,深耕香港70餘年的老牌港企國泰航空,不僅是港人外遊出行的首選,更因飛行安全、服務優秀而被視作香港的名片之一。但最近,國泰航空卻是麻煩纏身:繼上周被MSCI指數剔除出香港指數成分股名單股價大挫之後,一直傳言的裁員行動亦被證實。昨日,作為本港最大戶主之一的國泰航空宣布,將大幅裁員600餘人,消息震動全港。不少勞工團體批評國泰忽視社會責任,更擔憂裁員將在勞工市場引發不良連鎖反應。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泰大規模裁員,主因是為過往燃油對沖的巨幅損失「止血」。但4月份的乘客及貨運數據顯示,國泰業務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回升;在上周舉行的股東會上,公司主席史樂山亦表示,隨著燃油對沖比例逐漸下降,「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再加上裁撤600位員工所能縮減的支出規模有限、中高層管理職位及後勤比例較高等情況,顯然國泰的考慮應不止於削減開支、降低成本這麼簡單,而確實有精簡公司架構、推進業務轉型、重塑企業競爭力的考量。
事實上,面對全球航空業經營模式的轉型,國泰早就被詬病應對緩慢、老態龍鍾。傳統上,國泰一直以高端服務優質而著稱,但隨著一批中東「土豪」航空公司的崛起,國泰已難以獨享這一光環;在航空服務平民化、廉價化的大趨勢下,國泰航空遲遲未肯放低身段,仍過分依靠頭等及商務艙旅客創造利潤;其略顯僵化、保守的品牌形象,亦難以吸引青年人和新中產的青睞。「高不成、低不就」之下,國泰的客座率及利潤率皆不斷下滑,顯示在市場的變化之下,國泰正面臨進退失據之窘境。
更為重要的是,伴隨全球航空業的大發展、新航空公司的進入,香港的航空樞紐地位也正受到不斷沖擊。正如有業界人士指出,國泰的「澳洲航線被南航分食、東南亞航線被香港航空分食、北美航線被內地航空公司分食、歐洲航線被中東航空分食」,看似不斷擴大的航空市場,實際卻因競爭對手的蠶食而不斷縮小。而香港機場接近飽和的運營現狀,亦限制了國泰航空的本地擴張能力。更何況,面對近年本港不斷上漲的各項成本,國泰雖努力控制,卻頻頻因此引發員工不滿,更導致服務品質出現下降。在與越來越多應用「輕資產」模式、利用全球資源運作的新興航空公司競爭之時,國泰已處於先天的劣勢之中。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趨勢報告指出,2015至2017年是全球航空公司整體盈利的歷史最好水平。但在此大好形勢下,國泰卻出現「反周期」的業務衰退,折射出的,其實是香港企業整體正面臨眾多艱巨挑戰的現實。其實,諸如模式陳舊、轉型緩慢、樞紐地位下降、經營成本飆升等困境,同樣也出現在房地產、物流航運、零售服務等領域,每一項亦都是港企所面臨的共通挑戰。無疑,今日的港企仍有眾多優勢,「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亦為港人港企提供了無數的機遇,但縱使曾輝煌如國泰,如今亦須在挑戰之下壯士斷腕,所有的香港企業也必須慎重思考,如何更好地靈活應對未來挑戰。
【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