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裁員難解危機 提升競爭力方能重振雄風
國泰航空昨日宣佈裁員約600人,國泰多個工會對此表示失望及震驚,擔心只是裁員行動的開端。國泰今次大手裁員,一方面是連續兩年燃油對沖失誤導致大額虧損,圖通過裁員節約成本;另一方面是由於周邊地區競爭激烈,營業額大幅下滑。應該看到的是,國泰面對的困境,絕對不是通過裁員就可以解決,而是要通過改善管理、加強創新,力求提升競爭力,方能收到治本之效。這亦是香港航空業界乃至整個香港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國泰航空去年虧損約5.75億港元,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虧損,並且與2015年盈利60億港元形成強烈對比。國泰早前已經表示,將進行20年來最大規模的企業架構調整,削減30%的人力成本,以應對市場轉變,更聲稱裁員無可避免。據估算,是次國泰裁走600名員工,估計一年可節省3.49億元,僅佔營業開支的0.37%,但由此造成的士氣受損、軍心受挫,隨時令國泰得不償失。
更令人詬病的是,國泰過去兩年連續錄得84億多元的燃油對沖虧損。這方面的虧損,責任在於國泰管理層錯估油價走勢,兼且押重注,做了高達6成的燃油對沖。據美銀美林估計,國泰今年仍有51%燃油的對沖價格高達每桶90美元,遠高於目前大約50美元一桶的水平,相信燃油對沖問題將持續困擾國泰。
與燃油對沖虧損相比,裁員節省的人力開支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難怪有輿論批評,國泰將高層「炒期油」的損失轉嫁給員工,不合理、不負責。更令人關注的是,國泰是次裁員只節省3億多元,遠未達到削減3成人力成本的目標,意味後續裁員或陸續有來。作為行業龍頭,國泰的裁員行動很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整個行業的就業環境將更嚴峻。
作為香港最主要的航空公司,亦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之一,國泰曾經是香港的驕傲,一向以服務優質取勝。但隨全球經濟環境轉變、競爭加劇,國泰去年的總營業額由1023億急挫至928億元,流失了近100億元的收入。內地、中東同業迅速擴張,內地大城市的國際機場紛紛擴建並增加國際航線,上海、深圳、杜拜都努力爭當亞太航空樞紐,航空服務不斷提升,收費卻更具競爭力,大大削弱了國泰及本港航空業的競爭優勢。
國泰當前面對的「新常態」不是短暫的危機,而是長期影響,亦是香港航空中轉樞紐褪色的警號,整個航空業界都要思考如何應對新形勢的新挑戰。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企業,員工和企業同坐一條船,理應同富貴、共患難。面對外圍環境的挑戰和激烈競爭,國泰的管理層應與工會好好溝通,通過員工合理調配,加強管理,改善服務,開拓創新,爭取走出困境,重振雄風。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