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曾燕紅征服珠峰 彰顯香港精神
本港教師曾燕紅經三度挑戰,昨日終於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首位征服珠峰的香港女性。曾燕紅身體力行鼓勵學生敢於追夢、永不言敗,彰顯勤奮拚搏、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對今天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很有啟示意義。目前香港機遇和挑戰並存,港人更需要以永不言敗、百煉成鋼的勇氣和鬥志,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克服眼前的困難和挑戰,敢闖敢拚,再創高峰。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每年吸引大批來自全球的登山愛好者前往,以成功登頂為榮,但珠峰海拔高、環境險惡,葬身其間的登山勇士為數不少,攀登珠峰也因此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戶外活動之一。曾燕紅征服珠峰,令港人振奮,但她攻克珠峰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不僅屢遭挫折,甚至可說危機重重。
7年前曾燕紅和學生訂立登上珠峰目標,希望鼓勵學生永不放棄。自此她攀走各大山峰、苦練體能做準備。2014年首度登珠峰,曾燕紅就遇上雪崩,被迫中途放棄;2015年二度登山時,更遇上尼泊爾7級地震引發的雪崩,她頭部遭割傷,肋骨折斷,背肌及韌帶撕裂,需要休養良久才能捲土重來。今年4月她辭去教席專心追夢,最終如願以償。正因為信心堅定,不棄不餒,朝目標奮力前進,曾燕紅不僅成功登頂珠峰,更成為學生勇於嘗試、實踐理想的最佳榜樣。
曾燕紅全力追夢、屢敗屢戰、鍥而不捨的精神,閃爍久違的香港精神,激起港人的共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香港百廢待興,又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不可能有政府的協助,但來自四方八面的人匯聚獅子山下,謀求出路。當時的港人白手起家,憑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的精神,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為自己和香港開闢出新天地;到八十年代初,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國門初開,香港的企業家和專業人才更以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大膽到內地投資建設,幫助國家發展進步,也為自己創造豐厚的財富,香港更成功轉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東方之珠」熠熠生輝,香港社會面貌、市民生活實現質的飛躍。
令人唏噓的是,如今香港社會富裕,市民豐衣足食,享受了多年的養尊處優,港人的鬥志拚勁明顯下滑。社會爭拗日益增多,不能凝聚共識、集中精力謀發展;年輕人遇事首先向政府、向社會求助,而非思考如何獨立解決,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則怨天尤人,甚至遷怒於政府不力、社會不公,香港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其實,香港中西薈萃,雄厚的財政實力、良好的人力資源、國際公認的法治、自由、廉潔,都構成了難以替代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就是香港最大的優勢。目前,國家穩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香港創造寶貴而巨大的機遇,香港未來充滿希望,關鍵是港人要積極擁抱機遇,努力再創輝煌。
曾燕紅成功登上珠峰告訴港人,只要努力,不怕失敗,香港完全有能力克服困難,登峰造極。與《獅子山下》齊名、同樣激勵人心的歌曲《前程錦繡》唱到,「淚下抹乾,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藉毅力,恃我志氣,總要步步前望」。港人重拾獅子山下精神,自強不息,跨越高山,前途大有希望。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