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上樓」要等四年半 政府收地仍艱難
房屋委員會昨日公布最新的公屋輪候時間,由去年底的四年七個月減至四年六個月,即縮短了一個月的時間。
縮減一個月當然只是一個很小的減幅,但對公屋輪候冊上二十七萬五千多戶申請者來說,「快得一時係一時」,能夠早一個月「上樓」已經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
二○一二年七月,梁振英上任,當時輪候「上樓」的時間是三年;到今天,昨日公布最新的輪候時間是四年六個月,比五年前整整多了一年半,創下十七年來的「新高」。而且,據剛退休的公屋聯會主席王坤估計,輪候時間在未來兩三年有可能進一步延長到六年,情況令人憂慮。
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能不能怪梁振英「言而無信」,要他「找數」?答案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炊」,梁振英任內已經花了最大的氣力在房屋問題上,公屋輪候時間「不減反增」,關鍵在土地供應不足,實乃非戰之罪也。
事實是,造成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有兩方面的具體原因,一是土地供應不足,二是申請人數增加。同是以梁振英二○一二年上任開始計算,五年來,公屋輪候冊上的人數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四,這裏面,有越來越付不起私樓租金的基層家庭、新移民和「劏房戶」,更有一畢業便登記「攞樓」的年輕人和大學生,「僧多粥少」之下,就算供應量不減,也是應付不了的。
公屋問題不解決,「上樓」時間越來越長,是社會上形成怨氣和戾氣的根源之一,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只要住屋問題解決了,其他生活問題以至青年向上流的問題都好解決,反之則只能「事倍功半」。梁振英五年來為房屋、公屋問題未能安寢,七月一日上任的林鄭月娥又何獨不然?
為了解決有關問題,政府在二○一四年底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中提出了由二○一七至二○二七年的建屋目標,未來十年的房屋總供應量為四十六萬個單位,其中,公營單位佔二十八萬個,當中出租公屋為二十萬個。
光看此數據,每年二萬個公屋單位的供應量無疑是可喜可賀的,然而,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去年底承認,建屋目標是明確的,但所需的土地並不在政府手上,也就是說,每年二萬個公屋單位供應只是一個「目標數據」而已。
而房委會今年一月初開會時亦透露,本年度公屋的興建目標是一萬九千個單位,但預計最終無法達到,只能建成一萬三千三百個單位而已,原因也是缺地。
眼前,興建大型公屋的橫洲計劃已正式提上日程,包括刊憲及張貼通告收地,但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已經「磨拳擦掌」,當地一些村民亦表示堅決不拆不遷。如此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又怪得了誰?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