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新玫瑰園計劃」助港發展

作者:李幼岐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提出一項大計劃,填海造地三千五百公頃,再搬遷貨櫃碼頭及監獄,騰出土地一千公頃,用於興建住宅,藉此解決住宅發展所面對的土地不足問題。這是件好事。

簡單説,填海造地,主觀上是全民共識,客觀上是確有必要。再説,新一屆特區政府若能作為長期政策(可以延續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予以實施,必能大得人心。此事有如下兩大要點可以供各方公議:

其一,香港歷來有「地少人多」之説。其實,地是不少,還有九百多近一千平方公里未利用來開發。問題在於這些大多是山地或荒僻之地,難以利用。有些可用之地,又是農地、棕地,麻煩多多,或者反對意見很多,阻礙了利用發展。換成是填海地,百分之百可以由政府話事,絕對沒有棕地用家、當區居民反對之類的阻力存在。現時,樓價越來越貴,「納米樓」越建越多,這與建屋用地不足和地價高企有關係。假如長遠計劃填海造地一百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已開發的土地面積,那還有什麼「地少人多」的問題?所以,建屋土地夠不夠,不是有沒有地的問題,而是政府想不想解決的問題。説句笑話,如果二○○九年政府看到並採納筆者的建議,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如今哪裏還會有「土地荒」的問題?當時的特區政府,不但不設法開發土地,更且停止賣地和不建居屋,如今想來,實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當前的房屋問題,肯定與當年的這種失敗政策有關。

其二,地少樓少「上車」難,無疑也是市民有怨氣、年輕人有怒氣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而論之,社會撕裂和香港的亂局,雖然由反對派的作祟所致,但從深層次矛盾分析,樓價貴、買樓難、劏房多、環境差等,説到底都與少地、缺地有關,影響民生,釀成信心災難。既然當年的「玫瑰園計劃」有助市民改善對前景的看法,收振奮人心之效,如今若提出「新玫瑰園計劃」,在買樓安居方面給大眾特別是基層群眾以希望,足以令人恢復信心,亦可改善官民關係,減少以反政府為目的的示威抗議。此外,大規模填海造地,跟着開始動工建樓,必將有助增加就業。總之,大規模填海造地,好處很多,堪稱有百利而無一弊,包括可「修補撕裂」、實現「大和解」。填海造地,不亦樂乎?但願新一屆政府上任後,能儘快落實「填海造地」的新政。

現時庫房「水浸」,政府大可以用一千億、二千億元來推動填海造地的「新玫瑰園計劃」,相信反對派議員不會有太多人「拉布」,若有,不妨「剪布」,而且是「即拉即剪」,以符民意。當填海填出相當面積(不必等計劃全部完成),就可以動工建屋。部分土地建公屋和資助房屋,部分土地拍賣用於建私屋,包括「上車盤」等。售地所得,最終必定超過政府最初投資的金額,説不定超額一倍、兩倍,甚至幾倍。

這填海造地,絕對是「包賺」的生意。既得了土地,又有錢賺,並且因此可以修補社會撕裂和贏得民心。試問,何樂而不為呢?建議下屆政府:一于「去馬」!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