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從擺脱「折騰」到建設「大灣區」
作者:李幼岐
最近幾年,香港「折騰」得非常厲害,所造成的社會撕裂也相當嚴重,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有頗大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在反對派的不斷作祟之下,香港一波又一波的亂局以至「佔中」、暴亂等,也是人所共見的,絕無冤枉了反對派及其幕後的金主以至洋金主。
如今是撥亂反正、改寫歷史的時候了。這是有原因的。首先,城中廣大市民已對「折騰又折騰」感到厭惡、不耐煩,甚至對形成和挑起亂局的勢力不會原諒,市民的呼聲是:改變!改變!其次,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公開明確表態,上任後政府即會致力修補社會撕裂。林鄭月娥的決心,讓人看到希望,感到安慰。第三,反對派中,有一部分較為理性、明智之人,可能已有些感悟,「今是而昨非」。例證就是對新預算案的「拉布」已大為減輕,提出的「修訂」已由幾千項減少為數百項。當然,這還不符大眾的要求,但總算是一種變化和進步。但願反對派的表現能繼續轉變,繼續改善。
在有了上述改變後,香港的前路應如何?那還用説?當然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以往長期以經濟成就傲立於世、享譽國際。當年鄧公「南巡」號召要「再造幾個香港」,出發點也在於香港的經濟表現。真可惜,這幾年香港「折騰」來「折騰」去,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業績已大大不如多個內地城市,例如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有中央領導人非常坦率地指出,如果香港再「折騰」,兩年後深圳就超過香港了。對此,香港的政府、政客和市民,還能不清醒、警醒嗎?換言之,香港接下來一定要認真和全力投入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不論如何,勢必如此,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別的路可走。
「大灣區」是極佳切入點
香港要致力發展經濟,得找一個甚或幾個切入點。筆者淺見,積极參與大灣區建設是香港發展經濟的極佳切入點。中國多年來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國家的發展大計,包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建設發展,尤其是一水之隔的深圳的建設發展,香港未能很好很廣泛地參與,現在來看,無疑是一種失策。若再有機會,當然取態應該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而且,要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認知。現時,機會來了,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香港的經濟發展,應融入大灣區建設,至少是積极參與,合作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鄰近香港的十個城市,連香港共十一個。北面有深圳、東莞、惠州,西面有澳門、珠海、中山、江門,西北面有廣州、佛山、肇慶。這些城市及周邊其他的二、三線城市,這些年均有較好的不同程度的發展,香港若與上述各城市共同發展,前景光明,前途不可限量。香港倘能作為龍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結果當可是「飛龍在天」,香港從中得益,那是絕無疑問的事。
各方對粵港澳大灣區很清晰寄以厚望。有指大灣區將成為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指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全球各個灣區中最具規模、最有活力和最有成績的大灣區。目標非常明確,粵港澳大灣區將是服務國際經貿的先導區,首先是服務「一帶一路」的國際性經濟規劃。香港作為這一大灣區的「龍頭」,不但光榮,還要有使命感。藉此機會,香港在擺脱「折騰」後,也要在經濟發展方面回復昔日的光輝。不斷「折騰」的這幾年,香港經濟的前進步伐,放緩了,落後了,補救的辦法只是四個字:急起直追!
「急起直追」優勢仍在
但也必須指出,香港「急起直追」的優勢仍在,擇要而言:
第一,香港的金融優勢仍可發揮巨大作用。在建設大灣區的過程中,以香港為核心,輻射其餘城市,足以組成大灣區的金融圈,並滲透至其他行業,例如必須鉅額融資的高鐵或高速公路建設等。香港有多年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資歷,組建大灣區核心金融圈,肯定絕無問題。
第二,在創新科技方面,過去幾年香港下的功夫不夠,發展速度明顯遜於深圳等地。如今,香港新設創新科技局,顯示發展創新科技的決心。利用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大好機會,香港可以打造全球一流的科技創新的平台。香港的經濟新發展,這也是一個新的支撐點。
第三,對外貿易也一向是香港的優勢之一。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對外貿易必然也是主要項目之一。香港作為「龍頭」,如何為區內其他城市提供服務,也是一定會接觸到的課題。在灣區外貿方面的合作,無疑也會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
第四,談外貿,肯定涉及物流。香港是航運中心,也是物流中心,建設大灣區,物流必不少,香港在這方面肯定可以作出貢獻。以上只是幾個例子而已,實際上香港有更多行業能在建設大灣區中發揮作用。
由於「折騰」,社會撕裂嚴重,政治爭鬥不絕,影響經濟發展。今後,香港若能擺脱「折騰」,經濟必能在建設大灣區中快速發展。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