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大家”的楊絳先生

2

圖: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楊絳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收腳印》。署名楊季康\大公報資料圖片
被譽為“最後的大家”的楊絳先生,五月二十五日凌晨以一百零五歲高齡在北京溘然長逝。多年前,她便得到丈夫錢鍾書給予的最高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也以等身之著作奠定其在中國文學界的超然地位。鮮為人知的是,楊絳先生踏上文學創作道路,竟然與《大公報》有?不解之緣。

朱自清推薦楊絳投稿《大公報》

出身無錫世家的楊絳自小聰慧可人,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中英文俱佳的她是公認的“筆桿子”。一九三二年初,楊絳大學畢業後,放棄出國留學機會,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就讀外國語專業。當時清華大學研究院鼓勵研究生跨系選修課程,出於對文學創作的喜愛,楊絳選修了中文系的“散文習作”課,授課老師便是朱自清教授。

在讀研究生期間,她精雕細琢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當她將文章交給朱自清請求指點修改時,朱老師滿口答應並於當晚便閲讀完畢。第二天,朱自清將文章退還給楊絳時説:“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好改的。”楊絳聽後,以為自己的文章一定寫得很糟,讓老師不屑一看。當她漲紅?臉正要將退回的文章接過來時,卻又聽到老師説:“我的意思是説,《收腳印》是一篇難得的上乘佳作,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我修改的,如果你不反對,我願意推薦給《大公報.文藝副刊》。”這當然是楊絳求之不得的,連連感激道:“謝謝先生,謝謝先生。”

1933年刊登《收腳印》

隨後,朱自清將這篇散文推薦給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當編輯的沈從文,囑咐他:“如果方便,請幫發表,畢竟是一篇好文章,捨了會可惜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收腳印》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二十九期上發表,署了楊絳的本名“楊季康”。這便是楊絳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處女作。

這篇作品收錄於一九九四年出版的《楊絳散文》集中,楊絳在其《附記》中寫道:“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課卷,承朱先生稱許,送給《大公報.文藝副刊》,成為我第一篇發表的寫作。留志感念。”

一九三四年,楊絳打算出國留學,為了趕時間,她向老師朱自清申請以一篇小説《路路》代替大考,得到允許。小説寫了一個戀愛中的女學生璐璐在兩個男友間周旋並做出艱難抉擇的微妙心理,結局卻是柳暗花明,以此點題“璐璐,不用愁”。

小説篇幅短小精悍,構思精巧,心理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飽滿。慧眼識才的朱自清又將它投給《大公報.文藝副刊》,刊於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成了楊絳第一篇創作並公開發表的小説,後來還被林徽因編入《大公報叢刊小説選》。此後,楊絳長期給《大公報》副刊贈稿,成為《大公報》的忠實讀者和供稿作家。

百歲高齡仍筆耕不輟

即便後來年事已高,楊絳仍筆耕不輟,其精神和毅力令世人敬仰。她九十六歲成書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一百零二歲出版二百五十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尤為令人感動的是,在女兒錢瑗及丈夫錢鍾書先後去世之後,為完成女兒心願,楊絳先生以九十二歲高齡重新開始創作,寫了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無數國人。

當時楊絳寫道:“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而今,楊絳亦已百年歸老,世間再無“我們仨”,期待他們仨得以在天堂團聚。

3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