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香港亂局與反對派言行

作者:李幼岐

距離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日還有兩週,目前可説進入了競選的最後高潮。各位候選人馬不停蹄參加各類論壇或活動,就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展開辯論,也向公眾和選委闡釋自己的政綱。

雖然本屆選舉過程沒有出現上一次那樣的惡性競爭,候選人之間沒有互相政治攻奸,互揭黑材料,而是強調比政綱,比管治能力。但選舉的背後依然籠罩着一個亂字。

各種言論明顯針對林鄭

早前,四位參選人林鄭月娥、胡國興、曾俊華及葉劉淑儀,前三位夠票(一百五十張提名票)「入閘」,經選管會確認成為候選人。他們所得提名票數為:林鄭月娥,580票,全部來自建制派選委;胡國興,180票,全部來自反對派選委;曾俊華,165票,主要來自反對派。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唔想得罪人」(李超人語)而沒有提名任何人的選委,尚有269人。選委會法定人數為1200人,但本屆實際人數為1194人。

按經過修訂的條例,行政長官當選人必須取得601票,即法定選委會人數的「過半數」,而非投票當日出席選委的「過半數」。據此而言,林鄭月娥的580張提名票,離當選門檻的601票,只差21票而已。當然,提名是必須公開的,3月26日投票時投的是無記名的暗票。理論上,兩者不是同一件事。但「人無信不立」,相信絕大多數選委的提名及投票會給同一位候選人。以林鄭月娥為例,提名她的界別選委,包括很多社會賢達和知名人士,他們必定言而有信。不難推論,再爭取幾十人(選委)支持,應可預期。換句話説,林鄭月娥已是勝利在望。不過,林鄭仍要竭盡全力達至高票當選。

在公佈提名的數據和情況後,反對派陣營馬上傳出一種「高論」,説「若依靠單一派別的支持就難以管治」云云。明眼人一看便知,此「高論」明顯針對林鄭月娥,同時也是反對派陣營眼看「大事不妙」的一種哀歎。試想,對參選人而言,為求「入閘」,在不包括「政治交易」的前提下,任何派別選委的提名票都要努力爭取。此則説明,支持不支持,支持(提名)誰,權在選委。參選人可以要求、爭取、拉票,但不能左右、強迫、操控。所以,那種「單方支持,難以管治」的論調,貌似「有理」,其實難以自圓其説。

迴歸20年來,香港為何亂局不斷?為何社會撕裂日見嚴重?答案就是:反對派破壞社會穩定及對抗中央,言行愈來愈放肆,愈來愈嚴重,愈來愈讓人看出背後有境外勢力插手的影子。

為「造王」不理候選人條件

提名胡國興的,清一色是反對派選委,提名曾俊華的,也大多為反對派選委。此則説明,在選委中,佔多數的建制派選委認為,胡國興和曾俊華不適合擔任行政長官。或者説,他們比不上林鄭月娥,林鄭各方面條件均比他們適合。這主要表現在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四個方面。但反對派為了「造王」,完全不理這些條件的優劣,就是一門心思要讓胡曾「入閘」。反對派一意孤行,不考慮客觀情況,當然,他們這樣做是合法的,想提名誰或不想提名誰,是選委的權利。胡曾既然參選,肯定想「入閘」,但能否「入閘」的主動權卻在反對派陣營手中。所以,是否「單方支持」,責任在不同派別的選委,尤其是在一心「造王」的反對派陣營。至於是否「難以管治」,目前言之尚早。以林鄭月娥為例,她若在3月26日的投票中確定當選,不但此前的競選期,此後的五年時間,相信她除了與建制派合作,也可以想方設法與反對派互相尊重,團結合作,共同努力,造福香港及全體市民。

説到底,關鍵還是在反對派陣營的言和行。若能改弦易轍,從此不再搗亂,例如不再在立法會「拉布」,而是盡力維護香港的穩定,努力促進香港的繁榮,那就「一天光曬」。這是筆者的願望,相信也是廣大市民的希望。按現時行政長官選舉的形勢,林鄭月娥在選委會的提名中明顯佔優勢。只要從管治能力、管治經驗及過往的工作成績看,林鄭月娥在三位候選人之中,也肯定是「大熱門」。

香港需要一位最能勝任的行政長官,這將決定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對香港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