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林鄭政績顯著願景務實

作者:李幼岐

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至今已有四位參選人,包括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退休大法官胡國興。會不會再有第五人、第六人?估計是沒有了。一方面,參選的四人均屬建制派,再有建制派人士加入選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反對派雖改變「不提人選」的初衷,表示到提名期最後階段會推舉候選人,但問題在於,明知「必敗」,是否有人願意來擔當這樣的角色?

近日又有消息說,反對派明知「自己友」全無希望,想改變策略扮演「造王者」的角色。不過,頗令人疑惑,因為「造王者」想私下講條件、做交易,是否會有參選人「上鈎」呢?就以上述四位參選人而論,局面大抵是,提名票受歡迎,也要爭取,但若是「有條件支持」,且相關條件違背參選人的立場觀點,恐怕參選人是寧願不要那些提名票了。客觀而言,掌握三百多張選票的反對派,可以做「造王者」,但是否有參選人願意做這個「王」呢?所以,「造王」最終結果很可能只是反對派的妄想。

立身行事,有理想是好事,因為有目標可以依循,按部就班爭取實現。退一步,有夢想也不差,因為有「夢想成真」的機會,當然也要為此而努力。但若是妄想,一開始就可判定必敗無疑,則毫無意義。

政綱框架以「同行」為主題

目前的四位參選人,都各自有理想,但由於各人的經歷、際遇、才能、地位、往績等有所不同,實現當特首目標的機率也有不同。以過往的經歷和地位而言,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優勢最大,也就是離行政長官之位僅只一步半步而已。按照當前情況,許多人包括選委看好林鄭月娥,相信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打一個不夠妥貼的比方,賽馬時估測冠軍馬,往績也是很重要的依據吧?

過去四年多,梁振英政府在找地、建屋、扶貧、依法處置「港獨」、維護國家主權、解決「佔中」問題、果斷制止旺角暴亂等方面,林鄭月娥作為政務司司長,肯定也發揮了正面作用,立下了一份功勞。她參選下屆行政長官,市民和選委在檢視她方方面面的表現和條件時,必然也把上述種種業績羅列在內,並得出極佳的評分。

林鄭月娥在政府任職,做公務員三十六年。她曾在多個政府部門擔任主管領導職務,她的能力有目共睹,政界和民間形容其「好打得」。此三字極通俗,極精煉,堪稱「可圈可點」。在政務司司長任上,她竭盡全力輔佐行政長官,她從不「搶功」,從不刻意突出自己。她在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真的可形容為「做足一百分」。

對選委和市民而言,判斷哪一位參選人更適合出任行政長官,當然要識人察人作全方位的考量。網上有一句這方面的金句:「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這五大項目,一項一項的分析判定並給出評分,然後綜合而得出一個總體的分數。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瞭」。比較之下,林鄭月娥的得分可以是最高,甚至比民望高企的曾俊華也略勝一籌。民望無疑非常重要,所以,林鄭月娥及其競選團隊,要多亮出優點、優勢和優勝之處,藉以「催谷」民望。

還值得指出一點:到執筆本文時,林鄭月娥已公布了以「同行」為主題的政綱框架,提出主要施政要點和願景,尚未公布系統完整政綱。客觀上有較遲決定及宣布參選的原因,但這肯定對選舉有影響。盡快把政綱匯總整理出來,並公諸於眾,民望自然也就上來了。社會規律,就是如此。

成績顯著受到中央信任

選舉行政長官,誰最合適?除了愛國愛港、管治能力、市民擁護,還有中央信任這一條。信任,必然包括了解和支持。以了解論,參選人都是知名人士,市民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作為行政長官的人選而言,中央要作出最終的抉擇,一般性的了解和僅只基本的信任,顯然是並不足夠的。作個比喻,一間公司要聘請一名主管,即使只是部門主管,公司董事局或老闆對應聘人必然要再三審查,以求充分了解,方能給予充分的信任,最後才能聘用。

四年多來,林鄭月娥在政務司司長崗位上的表現和功績,充分展示出能力和處理複雜難題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讚賞和信任。從「四大標準」之一的中央信任角度看,林鄭月娥在這方面的優勢,不言自明。

提名期和選舉日臨近,下屆行政長官選戰的鑼鼓已經響起,選戰將進入白熱化,各參選人勢必均出盡法寶。屆時,希望林鄭月娥及其競選團隊成功。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