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 :利用少量郊野地建公屋
作者:李幼岐
雖然行政長官梁振英餘下的任期只剩幾個月,但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絕對不是「看守政府」式的平淡或敷衍之作。正相反,一如既往,仍然是一份有作為、有目標、有理想的施政報告。報告中的重點之一,還是要多方找土地,大力興建房屋,尤其是公營房屋。目的是幫助數百萬的有需要人士能早日「上車」或「上樓」。具體方式之一,就是發展郊野公園邊緣地區生態價值不太高的土地,用以興建公屋。梁特首日前表示,政府將物色一些地點,進行初步研究,可行後再諮詢公眾。筆者的意見簡單說就是:此議大佳!值得支持!
可以肯定,政府利用郊野公園邊緣地興建公屋的設想,必定有某些自以為「環保」的人士表示反對。但也可以肯定,必然有數量更多的市民表示贊同和支持。毫無疑問,講環保是好事,但講建屋更加是好事。當前,本港住房供應不足,特別是樓價高企,「貴到離譜」,打破了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置業安居」的美夢。非常明顯,在利用郊野公園土地作開發用途的問題上,環保與建屋之間存在一些矛盾。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解決之道,主要兩條:一是在兩者之間要設法取得平衡;二是在某個特定階段,例如當前及未來數年渴求土地用以建屋的時期,無論是政府的政策或市民的思考,都應該或不得不適度地向「建屋」傾斜。道理其實很簡單:是環保的綠色樹木芳草重要,還是作為棲身之所的住屋重要?尤其是公屋!如今,輪候公屋的期限,已由往日的三年延長至四年、四年半,甚至有區議員稱,輪候名冊上已有市民等了五年、六年。如此情境,希望某些分外執著的「環保人士」鬆一鬆口,讓一讓步,這也不算是苛求吧?
首要解決「住」的問題
從環保角度說,當然是綠化的面積愈大愈好,境內的樹木數量愈多愈好。有一次遊南京,當地導遊介紹說,南京平均每人有六棵樹,上海平均每六人才有一棵。導遊的語氣和表情,自不免有些沾沾自喜。綠化麼,可以理解。據梁特首說,香港郊野公園的面積,已佔香港總面積的六成。這個水平,在全球範圍相信已屬中上水平。假如利用郊野公園生態價值較低的邊緣地興建公屋,就算佔用一成,香港的綠化地仍佔總面積五成四,發展及建屋用地也只佔四成六。這一比例,無疑仍在合理及較高的綠化水平,也肯定可以得到多數甚至絕大多數市民的認同。說得坦率一些,當居民的「住」都成問題的時候,還談什麼「綠化」不「綠化」?各位不妨細想,「劏房」、「棺材房」的住客,或者天橋底的流浪者,有沒有興趣談論「綠化」?執著的「環保人士」甚或少數「環保先鋒」,他們的觀念和言論都沒有錯,但若能為劏房住客及無力置業安居的年輕人想一想,情況肯定就不同了。
除了打着「環保」旗號的反對者之外,還有一些以較為「曲線」的理由或以間接的方式反對利用少許郊野公園土地作建屋用途的,他們提出的疑問是:為何不發展棕地?為何不收回高爾夫球場興建公屋?
這類問題,不能說全無道理。從長遠看,利用棕地建屋或作其他發展的建議,甚有參考價值。這也正是政府既定的長遠策略之一。但發展棕地有不少難以破解的障礙。舉例說:一、棕地現時都有用途,要遷走用家並非易事。二、計劃中興建多層大廈以容納部分棕地用家,但此議非一朝一夕就可做到,除了建設大廈需時,且必須與持份者及相關人士協商,不宜一聲令下「夾硬來」。三、此事已有政界的「搞搞震」派插手,麻煩多多。四、又有涉及利益的地區人士必然會參與其中,難以順暢解決問題。總而言之,利用棕地建屋,頗多阻滯,在時間上明顯是「欲速而不達」。相比之下,利用小部分郊野公園邊緣生態價值較低的土地,只要官民取得共識,那就萬事大吉,只要經過測量設計,幾乎馬上可以破土動工。至於收回高爾夫球場,也有問題:合約怎麼辦?打官司怎麼辦?況且,時間上無疑難以掌控。簡單說,有了共識,最方便、最快速的就是利用小部分郊野公園土地興建公屋。
依照規劃增建公屋
政府也承認,過去四年多,雖然在興建住房方面取得了成績,但公屋數量仍未達標。這是政府的大實話。大實話應該予以尊重,但未達標必須盡快加以改善。改善的方法當然唯有加速增建公屋。若論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郊野公園找出一些合適的地段,迅速落實興建公屋的規劃。想想「劏房」的租戶、「棺材房」的住客,以及公屋輪候冊上的幾十萬市民,可知增建公屋確是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主張環保沒有錯,但在當前「房荒」、「公屋荒」的情況下,權衡利弊,還是以建公屋優先較為妥當。否則,面對輪候公屋的窘況和無法「上車」的苦況,仍一味侈談「環保」,豈不是難免令人有晉惠帝「何不食肉糜」之嘆?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飢」。請支持利用少量郊野公園土地興建公屋!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