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開發郊野空間 拒絕畫地為牢
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不迴避矛盾爭議,提出利用郊野公園內「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建公屋、非牟利老人院等,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梁振英昨日進一步表示,已要求相關部門作初步選址研究,讓公眾考慮。事實上,填海發展需時至少15年,市區重建更新成本高昂,遠水難解近渴。本屆政府提出新的施政思維破解土地供應的瓶頸,大方向是正確的,值得社會以開放心態理性面對,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土地資源的效益。
港人長期受高樓價、貴租金之苦,日前有報告指香港樓價負擔比例連續7年高居全球之首。特首梁振英開發郊野公園土地的建議一出,社會有意見認為要權衡利弊得失,必須先知道有哪些郊野公園土地符合開發條件。因此,梁振英要求有關部門作初步選址研究,以供社會充分討論。對於特首的建議,反對的意見主要有幾種:盲搶地、蠶食郊野公園為地產霸權牟利、為何不採取其它方式等等。
必須指出,特首施政報告內就土地供應問題提出了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包括維港外填海、市區重建、發展岩洞等等,絕無排斥其它方式。不過,比較多種土地開發方式,填海從選址到公眾諮詢,再到展開環評和勘探,一般需時約5年;繼而申請撥款、招標、施工到竣工,也要5至6年。因此填海開發一般是15年以上的長遠規劃,對於時下嚴峻的公屋需求,實在是遠水難救近渴。至於市區重建,由於涉及補償、拆遷等複雜的過程,不僅耗時日久,而且成本高昂,只能用作發展私人住宅,不可能建設公營房屋。因此,有選擇地開發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土地,實在是解決公營房屋用地不足的最快速、有效方法。
對於特首今次提出的建議,有幾個關鍵點必須釐清。一、「將更多有具高生態保育價值的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表明特首重視郊野公園,其原意絕非反對派人士所講的「蠶食郊野公園」。正如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所言,「郊野公園的界限是人劃的,不是神劃的」,沒有理由不可改。現在港人秋天賞紅葉的勝地–元朗大棠郊野公園,正正是1990年代興建大欖隧道時佔用了大欖郊野公園的土地,政府在元朗補償的郊野公園土地。二、特首強調開發郊野公園土地,是用於建設公屋、非牟利老人院等公營房屋設施,而不是給發展商發展私樓、豪宅,有人攻擊政府為發展商牟利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三、一些所謂「環保」人士堅持「寸步不讓」,郊野公園「只可加不可減」,是缺乏大局觀的說法。解決住屋、改善民生、發展經濟,都需要增加土地供應。昨日一項針對本港青年的調查指出,超過8成受訪者同意「香港必須增加土地供應以滿足房屋需要」,但一說到發展一些郊野公園,這些「環保」人士又攻擊政府「盲搶地」,難道在這些人士心中,土地會從天上掉下來?還是他們根本只管反對,對如何解決問題則闊佬懶理呢?
梁振英多次強調,郊野公園是寶貴資產,值得我們去珍惜和保護。但面對香港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我們要做的,是平衡發展和保育。與其它人均生產力接近的城市相比,港人住得普遍較差,而郊野公園面積佔比卻相當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讓遼闊的郊野成為香港新的發展空間,為香港鬆綁、為港人謀福。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