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施政報告有承擔有作為 行之有效政策值得延續
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雖然梁振英已宣佈不再競逐連任特首,但是這份施政報告對取消強積金對沖、退休保障等市民關注、爭議較大的問題,仍提出具體的措施方案;在土地房屋、產業發展等重要問題上,以新的施政思維提出具前瞻性的方向,致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充分體現了本屆政府迎難而上、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不僅沒有看守政府的心態,反而繼續只爭朝夕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開創未來,是一份有承擔、有作為、負責任的施政報告。相信下一任特首和政府會承續敢擔當、有作為的施政作風,保持行之有效、造福港人的政策的延續性。
新一份施政報告以「用好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諧共融」為主題,涵蓋經濟、醫療、扶貧、交通運輸、退休保障等各個不同範疇,是特首梁振英治港的「最後一份功課」。但儘管是最後一份,梁振英及管治團隊並非以「夕陽政府」的心態敷衍了事,而是一如既往,積極有為,交足功課,對香港的短中長期發展作出務實進取的規劃。
例如取消強積金對沖、退保計劃等議題,一直存在明顯爭議,不同利益群體的分歧僵持不下,始終懸而未決,4年前梁振英競選特首時曾承諾致力解決。今次施政報告對強積金對沖提出逐步取消,並建議按不具追溯力、下調遣散費比例、政府分擔等三大元素推動。在退休保障方面,梁振英堅持不推全民退保,二是將資源留給有需要的市民,同時優化長者生活津貼,放寬現行資產上限和增加一層高額長者援助,讓較有經濟需要的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免費使用公立醫院及診所服務,並建議長者醫療券受惠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這些新措施,既回應了市民的殷切訴求,又善用資源,兼顧利益,有利消除歧見、凝聚共識,為解決棘手的議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略。
而在關乎香港未來發展的土地、產業等重大問題上,今次施政報告同樣提出具有啟發性、可行性的新思路、新方向、新建議。報告提出,應思考以郊野公園內生態價值不高的土地建屋;研究以稅務和財務優惠等方式,形成鼓勵、扶持為核心的產業政策,推動金融科技等產業發展;投放180億元完善創科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發展及「再工業化」,並已預留大面積用地,供創科及其他新興產業或工業之用。
覓地建屋是本港市民最為關切的問題;強化金融業,開拓創新產業、推動高增值的「再工業化」,更關係到提升香港競爭力、創造就業職位、增加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等關鍵問題。推動落實這些施政新思維和新政策,不可能一朝一夕見效,更不可能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但是,如果本屆政府因為所餘時間不多就「放軟手腳」,留待下任特首和政府重頭來過,香港只會白白浪費機遇。時不我與,香港不能再蹉跎歲月,本屆政府本「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胸襟和抱負,對香港的長遠發展作出深思熟慮的謀劃,顯示了對香港的擔當。
長期以來,香港受制於「積極不干預」的思維,一本通書讀到老,以為政府只要維持法治、廉潔、自由、低稅制,就可以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足以吸收海外投資者,保障長期繁榮穩定。但是時移勢易,全球很多國家地區政府,包括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都在以政府行為主動刺激經濟,扶助新興產業,無為而治早已不合時宜,尤其當市場失效、未能發揮最優功能時,政府繼續袖手旁觀不作為,等待市場自我調整,只會不斷喪失機遇和優勢,令深層次矛盾積重難返。
不能否認,香港發展不斷面對新問題、新矛盾,要求特區政府的管治方法與時俱進,管治團隊要積極因應社會的新變化,盡力解決新問題。特區政府即將新舊交替,新一任特首相信也會有自己的管治手法和風格,並推出新政策。這是自然的變化和發展,因為任何一個領導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形成打上自己烙印的手法。但可以相信,不管手法風格如何變化,本屆政府行之正道、穩中求變、利港利民的政策,是值得延續的。
已經表明參選特首的林鄭月娥,是本屆管治團隊的核心成員,對本屆政府的政策運作瞭如指掌,也有份參與起草本屆政府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林鄭月娥若成功當選,對完成與本屆政府緊密順利的銜接最為有利,相信能延續本屆政府有擔當、有作為的施政理念,帶領港人化解矛盾、爭取突破、落實良好管治的願景。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