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眼公平分享 制定退保制度

據傳媒報道,政府擬推出有資產審查的退保模式,即在長者生活津貼和綜援之間,新增一層現金援助,每月金額約3,400元,資產上限定於約14萬元;而昨天立法會舉行的公聽會上,多數團體都要求落實沒有資產審查的全面退保方案,即使有資產限制,也應大幅度放寬。事實上,落實退休保障制度的目的,是在退休保障層面彌合貧富分野,以此促進社會公平和諧。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社會,特區政府有責任更新思維,按照促進社會公平的原則,考慮如何更適切地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讓廣大市民能夠更好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退休保障,應該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政府應更多地聽取社會大眾的聲音,以改革的思維考慮可承擔及可持續問題,努力將退保資產上限再放寬一些,讓更多市民能夠在退休時受惠。

據政府統計處公佈最新人口推算,至2064年本港有36%人口為65歲或以上,每三人中便有一名長者。隨本港人口老化趨勢明顯,應該實行一個怎樣的退休保障制度,是擺在政府面前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香港人均GDP和社會富裕程度都位居世界前列;另方面,香港的貧富懸殊相當嚴重,據估計,現時65歲及以上的長者,貧窮人數達到30.5萬,平均三個長者有一個貧窮。因此,政府要有清晰的施政理念,要認識到實行退休保障是大勢所趨,必須要盡快拿出一個方案,讓有需要的長者在退休時得到社會的回饋而安度晚年。這是讓港人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的很重要一環。有效的、覆蓋面廣的退休保障制度的落實,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穩定和諧,體現互助關愛,更有利培養市民的歸屬感,吸引人才紮根定居,最終對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環境,符合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可以說,在目前情況下,這是一舉多得的施政良策。

當然,退休保障制度涉及公共資源的投放和利益如何再分配問題,公眾意見分歧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政府要考慮到退保的可承擔以及可持續的問題,通俗地說,「錢從何來」、「如何長久維持」等等現實問題,的確也需要制定一個凝聚社會共識且計算周密的計劃。從目前收集到的市民意見看,大家普遍都認為,最佳的方案當然是不需要資產審查、人人有份的全民退保。即使是受到財力的限制,暫時不能達到,資產限制也應較為寬鬆。如果傳聞的資產上限定在14萬元,那就將令人相當失望。因為,這根本就不是退休保障,只是在現有扶貧模式下,增加一個層次的現金援助而已,完全有違退保制度的初衷。

總之,廣大市民都希望政府最終提出的方案,能夠真正吸納民意,讓其充分發揮到退休保障的社會功能,同時,更能體現出政府改善民生,讓市民普遍分享到經濟增長成果的施政理念,以創造和諧融洽的社會環境。至於財政承擔方面,如果為了落實退休保障而適當動用儲備,或增加一點稅收,或是為此而專門設立一個企業盈利的累進稅項,讓盈利較大的企業適當承擔多一點,為香港社會作出多一點回饋,相信也能夠得到包括企業界在內社會大眾的支持。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