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汶川高聳着港人的功德碑
大熊貓的家鄉,迎來了一批遠道而來的香港客人。5月10日,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一行訪川,為支援2008年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做總結。頻密的參訪行程,無不洋溢着川港兩地政府和民眾的親情,也讓人們泛起對八年前在那場重大自然災害面前,七百萬香港同胞與內地同胞一道,在救援搶險、賑濟災民、災後重建中,共同譜寫的可歌可泣的往事,和所展現的血濃於水的一家親關係。
那期間,特區政府派出消防、救護、醫療隊伍,民間團體自發組織起來,到災區參與救災。與此同時,在港九新界,幾乎每一個角落,捐款、捐物和各種義演,將港人的一顆心、一片情與災區同胞緊緊聯繫。為參與災後重建,政府還投入100億港元,包括190個項目,其中32個為非政府機構項目,7個為賽馬會項目。
八年過去了,援建項目基本完成,惠及超過30萬四川同胞。親眼見證援助工程取得成果,代表團每一位成員都由衷寬慰和自豪。自然,這也是每一個香港人的寬慰和自豪。正如代表團領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所表示,對重建的成果感到十分開心,不單是由於其特區官員的身份,亦是由於自己是中國人。是的,汶川地震造成的災害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迅速恢復,家園得以重建,可算一個奇蹟,這是中國人的驕傲。體現在其中的,是中央政府的關愛,是同胞兄弟的情誼,是舉國上下齊心協力的結果。香港同胞自然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內地與香港是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家人從來都是患難與共,心心相惜。這種關係建基於血緣的延續、歷史文化的傳承,並藴含深厚的愛與善的崇高美德。這正是重建過程中智慧、力量的來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因為如此,一直以來內地同胞對香港也展現了無盡的關愛、支持和幫助。這表現在長期的食品、農副產品、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物資的供應上,從而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沙士、亞洲金融危機等危難時刻,都是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對此大多數港人至今仍記憶猶新。而且,如CEPA和促進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的一系列挺港措施不斷。中央政府和內地各省市的支持正是香港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如今在香港,一些青年人,對八年前的往事,已經沒有了清晰的記憶,不僅不珍惜這共同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藴為堅實基礎的親情,反而以某些完全沒有法理依據的政治訴求來糟踏之,蠶食兩地親情、毒化兩地關係,損害香港核心價值觀,亦對社會發展帶來傷害,令親者痛、仇者快。
集中體現,是一種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得以持久深化的正能量,亦是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需要領悟和繼承的優秀傳統。兩地親情,日久彌堅,任何勢力也破壞不了。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