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特首選委會選戰又一場「硬仗」
繼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之後,港人社會又迎來了另一場更重要、也可能更激烈的選戰─新一屆特首選舉委員會的產生。
按照日程,選委會提名期為十一月中旬,十二月十一日進行投票。按照基本法,選委會由「四大界別」組成,包括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工宗教等界、政界包括全體立會議員、區議員代表、全體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各界別三百人,合共一千二百人。
一千二百名選委「一人一票」選特首,實際上就是在代表全體港人行使選舉特首的法定權力,是舉足輕重和非同小可的,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比特首選舉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眼前,選委會選戰的戰幔已經揭開。就在昨天,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在「中聯辦」與全國政協港區委員開會,商討如何產生選委的問題。按照名額分配,全國政協香港委員在選委會中可以有五十一個名額,而全國政協香港委員總數在二百人以上,這中間存在產生途徑上的差異。據昨日會議出席者透露,原則上副主席、常委及委員會主任等是必然人選,餘者都可報名角逐,但以港人委員為主,包括「中聯辦」官員或長居內地的香港委員,都不能參與選舉。此外,年事已高及已連任數屆的「老政協」不會被考慮,尚有部分委員也可另循其他界別參選。如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當然可以循政協途徑參選,但他已選擇循工商界別出選。
從協商結果看來,全國政協香港委員對參選選委一事是高度重視及十分負責任的,而強調港人身份這一點尤其重要,以免「授人以柄」,給反對派和《蘋果日報》拿來做文章。
但事實是,選委會的組成並不是都如全國政協香港委員般負責和慎重,個別界別可能會出現個人至上、不顧大局的情況;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反對派已經把眼前這一次選委會選舉視作是又一次的政治較量和又一次抗中亂港的「良機」,情況是十分嚴峻和複雜的。
其中,發起違法「佔中」和在立會選戰中以所謂「雷動計劃」配票干預選舉的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聯同《蘋果日報》,正在密鑼緊鼓就選委會選舉在反對派陣營中進行組織和游說工作,企圖把反對派所可能擁有的選委名額和界別選票集中起來統一處理,以便最有效地拿到最大比例的選委席位,從而達到「左右大局」以至「造王者」的效果,最終把他們所要反對的特首候選人「擠掉」。
按目前情況,選委會四大界別中,反對派在第二界別即專業界及第三界別即宗教、社工、勞工、教師中佔有一定的票源,此外在第四界別即政界的立法會議員、區議員中也有一定的「能量」,可能可以到手的選委席位當在二百至三百之間,對依法順利選出愛國愛港特首,情況確實是嚴峻的。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