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遺禍 十大代價 港人承受
「佔中」兩周年,延禍至今。兩年間,「本土民主前線」、「香港民族黨」等「港獨」組織一個接一個冒起,他們主張所謂「勇武抗爭」,衍生出去年衝擊遊客的「光復」行動、今年大年初一晚的旺角暴亂,嚴重打擊內地旅客來港信心。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踏入冰河時期,而香港的競爭力亦每況愈下,評級機構穆迪更擔心立法會緊張關係未能解決的話,長遠為香港信貸評級產生負面影響。直至現時為止,「佔中」頭目黃之鋒、羅冠聰只是被判社會服務令,但「佔中」三丑依舊逍遙法外。凡此種種,證明香港一直信奉的守法、和平、尊重法治等核心價值已被侵蝕。就「佔中」對香港的種種禍害,本報以十個關鍵字作為總結,冀本港社會對破壞香港的行為警鐘長鳴。
暴力橫行 愈演愈烈
「佔中」期間,激進分子不斷衝擊警方防線,亦曾發生衝擊立法會等暴力事件,畫面觸目驚心。這些暴力行徑,不但未有隨着「佔中」的結束而告終,反而愈演愈烈,繼續威脅着本港社會的秩序。激進團體先是在屯門、沙田、上水等地進行反水貨客運動,滋事分子與警方爆發連串衝突;到今年大年初一,「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等多名成員以支持小販擺賣為名,挑起事端,衝擊警方防線,最後更演變成暴徒在街上縱火、掟磚頭,暴力程度遠遠高於「佔中」。
鳩嗚旺暴 搞亂香港
「佔中」79日,搞事分子佔領金鐘和旺角主要幹道,令區內交通癱瘓,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和商戶生計。縱然大眾期望香港經歷「佔中」後能夠回復平靜,但滋事分子卻似乎希望讓社會繼續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透過各種行動搞亂香港,唯恐天下不亂。「佔中」失敗後,激進團體在旺角進行所謂「鳩嗚」活動、以反水貨客為名進行「光復」行動,以及今年初發生的旺角暴亂,均令警方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應對亂局。
長達79日的違法「佔中」,疑是滋生「港獨」的溫床。多個聲稱走「本土路線」的激進組織相繼冒起,實為向社會「播獨」。梁天琦、黃台仰、陳雲、黃洋達等「獨」派核心人物連番在網上鼓吹「香港獨立」、「建國」、「城邦自決」等歪理,吸納年輕一代及無業游民成為其支持者;部分「港獨」支持者其後更參選立法會,以「永續基本法」等理念作為政綱,實為掩飾其「港獨」主張。
法治不彰 變本加厲
據警方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共有955人因「佔中」事件而被捕的,但當中只有216人經司法程序處理,196人已完成司法程序;而被定罪或須簽保守行為者,更分別只有81人和42人。「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及朱耀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等48名主要推手或參與者,至今仍未被起訴。社會上不少人認為,大部分被捕的「佔中」參與者未有被起訴,即使被判有罪亦屬輕判,這樣會給予大眾一個錯誤信息,以為作出違法行為只需付出輕微代價,變相鼓勵年輕一代犯法。
勾結外力 干預港事
「佔中」期間,本報曾接獲機密報告披露,受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自1995年起就開始資助本港的反對派組織。其中,反對派老手兼「佔中」主要策劃者之一的李卓人,被質疑共收受NED旗下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合共多達1300萬元。此外,根據環保機構統計,「佔中」期間使用的瓶裝水、食物、頭盔、醫藥品等所耗去的物資總值超過兩億五千萬元,保守估計「不明來歷」物資總值則高達兩億元,外部勢力插手「佔中」、企圖搞亂香港的意圖非常明顯。現時「本土民主前線」兩個發言人梁天琦、黃台仰更經常到台灣、歐洲等地勾連「台獨」、「藏獨」勢力,「佔中」後外部勢力其他干預香港事務的力度更甚。
毒害學子 「獨」滲校園
2014年9月,學聯及學民思潮呼籲大學生及中學生罷課,及後在黃之鋒、周永康等人的煽動下,部分學生衝入政總東翼前地,「佔禍」揭序幕。然而,兩年後,「本土民主前線」、「香港民族黨」、「學生動源」比當年的「雙學」更加激進,將「港獨」的魔爪伸向中學。「民族黨」聲稱推行所謂「中學政治啟蒙計劃」向學生洗腦,更提供經費及支援成立播「獨」組織。今年八月中,至少十七間中學先後成立「本土關注組」等播「獨」團體。一個月後,「香港民族黨」更聲稱,至今已支援全港超過八十間中學的同學參與所謂「政治啟蒙計劃」。而傳統名校亦受影響,例如拔萃男書院日前成立「國是學會」,揚言「策動香港建國之大業」,可見莘莘學子在「佔中」後已深受「獨」害。
零售寒冬 旅遊慘淡
今年四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旅遊綠皮書》指出,2014年以來,香港「佔中」、「反水貨客」等一系列不友好事件爆發,少數激進團體對內地遊客騷擾、謾罵等「暴力趕客」行為打擊了內地遊客赴港旅遊熱情,也損害了「好客香港」形象。
今年「五一」黃金周,香港入境處數字顯示,內地旅客入境全日僅錄得1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7.5%。香港旅遊業議會亦稱,今年「五一」訪港內地團平均每日僅約100多團,比去年勁跌40%至50%。今年九月,《大公報》記者連日走訪多區,發現傳統旅遊購物旺區銅鑼灣、尖沙咀、旺角區內「吉舖」湧現,人潮疏落。有經濟學者預計,零售市道會再次下滑,「國慶黃金周」吸金力勢必大不如前。
內耗不斷 損競爭力
香港競爭力持續下降亦是「佔中」後遺症之一。國際機構《經濟學人》智庫於前年五月曾公布「2014年至2018年全球最佳營商環境排名」,香港排列第三名。惟「佔中」爆發後,該機構於同年11月公布「全球最佳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排名下跌一位,至第四位。該機構回應稱,政治爭拗不斷,將會繼續影響香港在政治穩定方面的評分。
今年九月,評級機構穆迪發表報告,立法會過去兩年經常出現「拉布」,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後,反對派對政府的施政將有着重大阻力。這種緊張關係直到明年特首選舉前仍難以解決,長遠為香港信貸評級產生負面影響。
政爭升級 社會撕裂
「佔中」之後,整個社會陷入嚴重撕裂的狀態,家人、朋友之間亦因為政見不同,關係瀕臨決裂。反對派在立法會亦將所有議題變得政治化,例如《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在今年三月就被「泛民」瘋狂拉死。會議一共審議了近96小時,「泛民」一共點了187次人數,花了近38小時,而辯論的時間則只有58小時。
「佔中」令部分主張「勇武抗爭」、「以武制暴」的組織冒起,如「本土民主前線」,導致後來的「光復行動」、旺角暴亂等。今屆立法會選舉,「本民前」支持的「青年新政」,主張「公投自決」的「香港眾志」及聲稱要「永續基本法」的「熱血公民」鄭松泰等「激進派」亦共有七人進入立法會。新一屆立法會勢必面臨更加碎片化的局面。
醜化同胞 激化矛盾
「佔中」之後,「本土派」為求出位,無端炒熱兩地矛盾。例如「反水貨」行動近年愈演愈烈,就是反對派政客煽風點火惹的禍,公民黨毛孟靜、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就曾經落力煽動反對自由行,甚至以「拖篋」行動醜化內地遊客。更有激進的「港獨」組織借反水貨客為名,大搞激進衝擊,煽動搞事分子滋擾小商戶、辱罵追打陌生人,連老弱婦孺也不放過。反對派議員不但不指摘暴徒,反而攻擊警方「粗暴對待示威者」,對破壞兩地關係的行為亦採取包庇縱容的態度。
近年,「本土派」更會藉體育賽事炒熱兩地矛盾,例如有香港球迷於去年九月及十一月,港足分別對卡塔爾隊及國足時,噓中國國歌。今年八月奧運期間,「港獨」人士策劃在旺角街頭直播巴西里約奧運會上國家隊與香港隊羽毛球混合雙打賽事,把體育賽事變成「港獨」集會,被狠批「政治凌駕體育」。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