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抹黑清於事實 謠言止於智者
特首梁振英昨日率一眾官員,召開記者會交代橫洲發展項目。從政府發放的資訊看,橫洲項目涉及大面積利用棕地興建公屋的重大事項,特區政府採取先易後難、分階段發展的策略,確是實事求是的決策;至於政府就項目與相關持份者進行非正式諮詢摸底,是了解民情、爭取共識的慣常做法,並無逾越不妥。事實顯示,有關「官商鄉黑」勾結、「政府向惡勢力跪低」的指控毫無根據,完全是上綱上線的抹黑。謠言止於智者。橫洲項目諮詢、決策的真相清楚明白,包括候任立法會議員在內的社會各界若真心為市民想,就應該停止泛政治化的糾纏,實事求是地支持政府拓地建屋的努力,紓解市民等候上樓之苦。
橫洲項目受質疑的焦點之一,是政府為何不先發展大片的棕地,而先發展綠化用地;政府是否礙於地區人士的勢力及反對,放棄開發棕地,整個項目亦由原計劃建屋17,000個,大幅削減至4,000個。但事實並非如此。連日來,政府已表明發展4,000個單位只是首階段目標,餘下將在第二、第三階段完成。梁振英強調,興建1.7萬個單位目標維持不變。他更表示,只要找到解決棕地的方法,就會盡快繼續推展。
非常現實的問題是,發展棕地難度相當大,不僅涉及拆遷、收地和補償等複雜的利益問題,還需要解決交通、環境、水電供應、排污等制約;而且這些土地多用作港口後勤用地、工場、回收場及露天貯物場等,如果改作建屋用地,就會牽涉到物流業、運輸業、環保回收業等行業的發展和從業員的生計,如果對有關行業另謀發展沒有做出妥善安排就冒然收地,遭遇強烈反彈在所難免,橫洲項目發展將寸步難行。
橫洲項目第一期棕地面積較小,相對較容易處理,先建4,000個單位,是靈活務實的做法。早一日啟動計劃,早一日建屋,市民就早一日受惠。如果一定要堅持17,000個單位一併發展,不僅連有望建成的4,000個單位沒有落,整個項目落實更遙遙無期。
橫洲項目的另一焦點,是政府與地區人士進行「摸底」,被指有利益交換之嫌。其實,「摸底」是本港政商界常用的溝通協調手段。尤其是政府在推出一些重大政策之前,先對不同團體和持份者進行非正式的諮議、游說,先行了解民意的取向,整理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再付諸正式的諮詢,可以減輕反對聲音,加快政策或項目的進程。在這一點上,橫洲項目也不例外。當然,政府經過摸底了解各方持份者的意見後,仍會按正常的諮詢程序辦事,包括通過城規會程序、刊憲諮詢公眾等。鑒於項目受到廣泛關注,相信政府更會對餘下的發展項目加強公眾諮詢,消除誤解,爭取更大民意支持。
面對特區政府不遺餘力為市民覓地建屋的努力,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士,包括候任立法會議員,如果是真心誠意幫市民解決住屋難題,就不要再將橫洲項目政治化、複雜化,更不應將橫洲項目作為打擊政府管治威信、阻礙施政的手段。至於有人要求項目推倒重來,重新諮詢,只會拖延項目發展的步伐,受害的是普羅大眾。民意代表的職責是為民做實事,謀福祉,炒作民生議題,導致各階層矛盾激化,令社會撕裂,這絕非市民所樂見。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