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之:追本溯源感恩惜福
本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短缺,隨着人口飛速增長,1963年出現大旱情,每四日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那時我們一家九口住公屋,備好大桶小桶儲水,每次來水,全家分工合作,火速清潔家居、洗澡、洗衫、煮飯、洗碗。好些舊樓水壓不足,正當人人開盡水喉時,水去不到上層,故此「樓下閂水喉」之聲不絕。木屋居民更慘,拿大桶小桶輪街喉,不少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比起他們,我們家沒有水壓問題,也不用輪街喉,已屬萬幸。
用已儲好的水也要謹小慎微,例如煮飯一盆水兩用:魚比菜髒,所以要先洗菜後洗魚。有一天我幫忙煮飯,一不小心調亂了次序,被媽媽大罵。
後來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聲令下,中央立即撥出專款3,800萬元,動工建設東深供水工程。當年內地也曾遇旱災,廣東共經歷五次強颱風侵襲,但依舊開山劈石,以11個月高速完成工程。自1965年起東江水跨越粵港山川,持續供港60載,至今累計對港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本港現時每100立方米的飲用水水費總額僅需262港元,比其他多個大城市便宜:東京907港元、巴黎1,370港元,倫敦1,683港元。
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有名句:「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意思是吃果實時要想到結果子的樹,喝水時要想到水的源頭。後來「飲流懷源」演變成成語「飲水思源」,勸人不要忘本。本港能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東江水供港功不可沒,今天我們一扭開水龍頭便有水可用,應該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