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之:「平民豪宅」話公屋

馬頭圍邨原址於1938年是難民營和戰俘營,1950年代末部分地皮用作興建公屋,1962年落成入伙。每座樓高14層,我小時候住的那座,電梯最高只到達12樓,而且不是每層都停。以前沒有無障礙通道,也不知腿不方便的人是如何出門。單位廁所設在陽台邊,陽台無窗,大風雨時,上廁所要撐傘,後來我們自己安裝了膠板擋風雨。

不過,比起1950年代的公屋──徙置區,住馬頭圍邨是好多了,因為徙置區單位的廚房設在公共通道上,廁所多戶共用,住戶下班回家要排隊洗澡,半夜睡醒上廁所要外出,女孩子都膽戰心驚,很多人但願盡快嫁人離開徙置區。

近日往港鐵南昌站外閒逛,那兒有好幾座外形不錯的公屋,多條設計優美的天橋搭通商場、休憩公園、運動場、學校、街市、圖書館、食肆等,在天氣惡劣下,不帶傘也可以外出購物。到處有精緻枱椅,人們拎着大袋小袋,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再走。旁有臨海私人豪宅,這種公屋可說是「平民豪宅」,是個有趣現象。

今屆施政報告說「未來10年將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遠超需求。房屋委員會正規劃和進行10個重建計劃(包括馬頭圍邨),重建後可提供32,800個住宅單位,亦會增加邨內休憩及康樂配套。房委會明年並挑選10條屋邨作試點,引入創新科技,協助日常屋邨管理。」

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已回落至5.3年。人生首要安居,住公屋可大減生活成本,以前獲配公屋猶如中彩票,不苛求配套如何。新公屋美輪美奂,能上樓比中六合彩更開心。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