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懶音」滿天飛

智能手機普及,網絡訊息流行,自媒體由此湧現。不少人自行拍片放上網,評論政治經濟文化、教做運動、教煮餸,形形色色,表面上內容豐富,實質水平良莠不齊,有些還有誤導成分。

時事非比一般,拍片評論,要有充分理據和邏輯支持,首先講話要字正腔圓。偏偏不少政論自媒體一開口便「懶音」成籮,例如把「港人」讀成「趕人」,「講座」讀成「趕座」,「一刻」讀作「一乞」,「黑衣」讀作「乞兒」,「行業」讀作「寒業」,「生活」變成「新活」,「韓先生」變成「降先生」,「朋友」變成「貧友」,「肯定」變成「很定」,「行為」變成「痕為」,「生日」變作「山日」,「學生」變作「學山」,「根本」變作「今本」,「層次」變作「陳次」,「橫行」變作「環痕」等等。

每日拍兩三段片放上網,每段片為時10多20分鐘,加上每周幾次直播,每次播逾一個小時,如此天天「懶音」排山倒海般倒進觀眾的耳朵裏,影響很不好。讀音不正確,所講內容的真確性成疑。

電視台或電台的新聞報道較少「懶音」,新聞報道是嚴肅節目,報道員事前要先細讀新聞稿,因為讀錯字或帶「懶音」會影響公司聲譽。往日吐字標準、聲情並茂的資深播音員被稱為「播音皇帝」和「播音皇后」,現在似乎沒多少人關注這些了,「懶音」滿天飛也乏人理會。連一篇文字都讀得不知所謂,這樣便可以做「時事評論員」,網絡真是個紛亂無序且容易洗腦的世界,令人擔憂。

內地每晚7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多年來新聞報道員換了好幾批,但仍是一男一女,鎮定自若,報道語速不快不慢,吐字非常清楚,值得學習。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