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哲: 寒露與情緒管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7日至9日之間交節,今年在10月8日星期六。進入「寒露」時節,日夜溫差比「白露」時更大,冷空氣不時從北方南下,氣温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寒意更重。
有諺語云:「露水先白而後寒」,「白露」時露水潔白晶瑩,「寒露」時露水初凝結,是「白露欲霜」。還有諺語曰:「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意即「氣溫下降,寒氣逼人,人們再不能赤腳涉水下田,要走上橋了。」話說回來,中國幅員廣大,正當北方廣大地區已呈現冬季景象時,南方仍顯得秋高氣爽。嶺南地區如香港,午間外出仍可穿短袖衫。
隨着寒氣增長、秋風蕭瑟、花木凋零,人們眼所見心所想,「秋風秋雨愁煞人」,情緒不如夏天陽光普照時好,容易煩躁、傷感。特別是已屆垂暮之年的長者,體力再不復往昔般強,已追不上年輕人急促的生活步伐,內心少不免有點苦悶。心理學上有謂「識別情緒」,一個人若能識別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時,他就有能力釋放這種情緒,並從情緒影響中走出來。例如意識到自己憤怒、悲傷、喜樂,每一種情緒都找到適當的宣洩出口。當然這關係到一個人的先天性格,屬外向型抑或內向型,也牽涉到後天練就「情緒管理」,是否做得來因人而異。
無論如何,平時多練習「傾聽自己」,多找些嗜好,例如唱歌、畫畫、種花、做運動等,培養樂觀情緒,做家務量力而為。保持心理平衡,對己對人都有好處,事情突發臨頭也不至於崩潰失控不知所措。若「情緒管理」不得宜,長期連續性失眠和不開心,就要及早見專科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