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之: 「七姐誕」記趣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又叫「七姐誕」。相傳牛郎織女相會,精於縫織的仙女就是七姐。「拜七姐」是向七姐(織女)祈求心靈手巧、覓得好情人、家庭美滿、小孩平安等;做紡織及服裝生意的人也祈求生意順利。舊日貧困社會,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祈求婚姻牢固。

筆者小時候家住唐樓,每年「七姐誕」,鄰居們吃完晚飯便一起「拜七姐」。大人們先合力把一張長枱搬上天台,再把水果、茶點、米粒、針線、梳子、粉盒、寓意各種布匹顏色的七彩紙張、禾秧等放在長枱上,之後多各自回家忙家事,讓小孩們在天台上玩耍。女孩們對針線、彩紙和粉盒尤感興趣,紛紛拿起形似肥皂的白色脂粉互替對方「梳妝打扮」,紅紅小臉蛋上出現了兩塊白色粉圈,為悅己者容而滿心高興,就這樣大家樂足一個晚上。

舊日香港「七夕」承襲自廣州「七夕」的擺設,桌上必有禾秧。「七夕」之前個多月,把穀粒放在小瓦盆上,注入清水,讓穀粒發芽,長成為嫩綠的禾秧。到「七夕」時密密的秧苗高約七八吋,人們用紅紙條將小瓦盆框着,供奉到桌上。牛郎是種田農夫,擺放禾秧拜祭,是「拜七姐」之餘兼「拜牛郎」,寓意夫妻團聚。「七夕」前街市已有很多貼了紅紙的禾秧售賣。任職小販的祖母每年都去批發市場入禾秧貨。有一年的「七夕」,筆者天未亮就被祖母叫醒,與她同去批發市場搬禾秧。祖母駕輕就熟,把眾多禾秧小盆擺放整齊,用繩子綑好。路上車程雖顛簸,禾秧卻絲毫無損,十分穩妥。

繁華都市如香港,已多年未見「七夕」有活動了,也看不到街市有禾秧賣,「拜七姐」只能成為兒時美好回憶。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