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 唐代婦女衣裝華麗


      人類初期不分男女都長髮披肩,及後因應勞動生產的發展,開始感到長髮散亂不方便,逐漸把頭髮用繩帶繫束、骨簪插別。夏商時代開始梳辮子,直至春秋戰國。隨後女子梳髻。男辮女髻,分得清楚,一目了然。到了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婦女頭髮綺麗多變,髮式可達二、三十種之多,以頭髮濃密、髮髻高聳為美,沒有劉海。貞觀年間,髮髻日漸高聳,高可達一尺以上,以顯示雍容華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唐代薛逢《宮詞》:「雲髻高聳。雲髻罷梳還對鏡。」意思是婦女梳理髮髻完畢,還要對鏡反覆端詳一番。

        隨唐時代高僧輩出,唐代婦女也愛穿僧侶衣服:僧祇支。僧祇支,梵語,意譯為掩腋衣,長形衣片,從左肩纏至右腋之下,左開右合,長過腰。僧祇支飾以團花、茶花和雲頭紋。雲頭紋的衣服,看上去雲霧繚繞,有飄逸之感。

        唐初婦女流行穿「半臂」,即半袖。女裝多數窄小,緊貼於身,袖子細窄緊口,可能是受北朝胡服及和異國風俗細窄風氣所影響,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沒有紐袢(即盤扣),成為外套,罩住上述的僧祇支。「半臂」加僧祇支,頗為搭配,頗有唇齒相依的味道。「半臂」起初於隋代宮廷內流行,到了唐代傳至民間。唐代女服顏色艷麗、熱烈奔放:紅、紫、青、黃等。紅色有深紅、淡紅、桃紅,石榴紅等,其中又以石榴紅最為流行,反映人們生活富足,工業也發達。雖然大唐服飾華美,但服色不可為所欲為,黃色、金色是皇帝御用,普通庶民不可用。

        唐代女性的外套常見飾以石榴紅捲草紋。漢代圖案中已有捲草紋。南北朝時期捲草紋多用於碑刻邊飾,以單片、雙片或三片花葉圖案對稱排列,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唐代捲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圖案,葉片曲捲,富有彈性和動感。牡丹以外,還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圖案廣泛用於衣服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