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君 : 雷生春堂別具特色


      日前訪位於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具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的唐樓雷生春堂,新眼見識一級歷史建築,也看到具規模的中醫保健中心。

      雷生春堂原為九巴創辦人之一雷亮的大宅,他早年從廣東台山來港,聘建築師布爾設計及興建舖居大宅「雷生春」,1931年落成,樓高4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上面三層為雷氏成員的住所,地面為醫館及藥店。雷氏後人其後陸續遷離,至1970年代大宅空置。200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雷生春」為一級歷史建築。雷氏後人為保存故居及回饋社會,把大宅捐給政府。

        政府於2008年把「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浸會大學獲選,將雷生春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活化工程完成後,2012年4月浸大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浸大盡量保留雷生春堂原有的建築特色,新建洗手間,以及樓梯等以配合消防條例,並加設升降機方便傷殘人士上下。雷氏後人每5年巡視大宅一次。騎樓、欄杆、嵌有「雷生春」店號的石匾及幾何圖案彩色磁磚等均維持原貌。露天頂層像艘船,「船頭」有旗杆,舊旗杆已壞,所見為重裝的新旗杆。女子在「船頭」往外看,半遮半就,那面牆就叫「女兒牆」;頂層還種有很多中草藥。「船尾」保留舊式煙囪,為舊日雷家人燒飯時去油煙之處。樓下有幅大壁畫「古法炮製便覽」,繪有古人炮製中藥情景。古法炮製中藥由幾種到幾百種,多離不開火:煉、煮、蒸、燒、熬、爁、煿、炙、煨、炒、煅…所以叫「炮製」。

        「雷生春」名字源於其大門的對聯「雷雨功深揚灑露,生民仰望藥回春」,寓意妙手回春。筆者訪「雷生春」,想到政府應多向市民推介保育建築,也要大力支持中醫藥業。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