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之 : 有些「優惠」似是而非
消費券出籠,這幾天市面的確旺盛起來,商人紛紛推出形形色色的「優惠」吸客。這無疑是好事,但好些「優惠」卻似是而非。
有超市常在門外貼出「優惠海報」,陳列「優惠貨品」的舊價和新價,後者比前者低,即「優惠價」,但這種「優惠價」往往仍比其他店貴。那天筆者想買「曱甴屋」,某超市一盒一盒9個售$50.9,買兩盒八五折,的確便宜了很多,而且「八五折」這三個字也很「吸睛」。但同樣的「曱甴屋」,藥房一盒賣33元。超市即使減了價後,價錢仍然比藥房貴出10多元。有人可能會說:「超市面積大租金貴、員工多,來貨跟藥房不一樣」。但對顧客而言,這些都屬另一個話題,與「惠客」扯不上半點關係。
像「曱甴屋」這類「優惠貨」,不僅沒有優惠我,反而收多了我的錢。有超市還有另一招:買A+B+C+D有大優惠。假若你原先只想買A,可能不惜「加少少錢」買齊ABCD,但BCD也許對你根本無甚大用,結果一大堆給買回家後擱置一旁,那超市只想促銷賣不去的BCD,招數成功了,而你卻買貴了A。
第一期消費券出台,有便利店門外大排長龍,因為在該店拍八達通卡領取消費券,可獲每張5元共4張的「優惠券」,在該店買滿15元可用一張,每次購物限用一張。便利店多售賣零食飲料,筆者平時絕少吃這些東西;店內的電芯、口罩、雨傘、紙巾等乾貨也不見得比其他店便宜。你在該店購物,總不會準買夠15元吧,例如欠兩三元,你會自掏腰包補夠,這時才用上一張5元「優惠券」,如是者4次購物,你是否真「撿到便宜」還是「倒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