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已逾一年,人人外出離不開口罩。料不到的是,發展到今天,小小口罩竟反映社會百態。
香港疫情時好時壞,病毒專家已多次說過,縱然已有疫苗注射,「群體免疫」可期,但人們仍不能放鬆,別輕易除下口罩。這樣看,口罩生意應仍有可為,但事實是不少傳統口罩廠相繼結業,究其原因,相信是市面上多了五花八門的口罩,很多人愛美,不戴顏色單一的傳統口罩,改用彩色口罩;此外,很多人於疫情早期時買了太多存貨,現在「有排用」;加上內地口罩源源不絕供港。
筆者起初擔心各式各樣的口罩的實際效能,幸有消委會最近做過口罩測試,在30款口罩中,發現絕大部分樣本的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及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均達到95%以上,惟餘下一款的PFE只有86.64%,未能符合產品聲稱的ASTM二級要求。消委會且綜合過濾效率、壓力差及合成血穿透的測試,評定當中10款口罩達到5星水平,最低分的兩款僅得2.5星。
有了科學測試結果,讓人較放心。外科口罩阻隔病毒效力達9成多,並不是百分百,換句話說,我們戴了口罩,仍需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注意環境衛生,才是「防疫全攻略」。做生意有風險,要懂得及時轉型,有口罩廠就發展副產品如消毒濕紙巾、棉棒、消毒香水等,兼營網上頻道業務。
良心廠家,為人為己,值得肯定。但有些店子為求吸客,卻胡作非為。筆者曾見有店子櫥窗擺設一款「拉鍊口罩」,聲稱用來方便抽煙。吸煙直接傷肺,新冠病毒也直攻肺部,這樣的「拉鍊口罩」實在不宜推廣;最要不得的是「口罩政治化」:黃口罩上附有顛覆政權字眼,鼓吹違法,令人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