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有人提供「新版《龜兔賽跑》故事」:青草地上有兩條賽道,兩個人分別捉着一隻兔子和一隻烏龜,準備讓龜兔賽跑。很多大人和小孩在旁看熱鬧。一聲令下,二人同時放手,龜兔不停地向前走。兔沒走幾步,忽然見到草地上有食物,立即停下來猛吃。結果,龜比兔更快到達終點。有朋友下結論:「原來龜真的跑贏。」另一朋友搭腔:「原來兔耐力不夠。」
舊版《龜兔賽跑》有「先入為主」的特點,讓多數人的焦點只集中在「看誰跑贏」的點子上,沒有留意新版中兔之所以中途停下來吃東西,是因為有小孩在兔的賽道上放了食物。龜的賽道上並沒有食物,龜也就暢順地首先走畢全程,假如中途也遇到食物引誘,同樣也會停下來進食。新版故事告訴人們:龜和兔由此至終並沒有想到要跟對方作賽,是人類一廂情願認為牠們在作賽,甚至出陰招陷兔於不義。
舊版《龜兔賽跑》寓言故事,兔自恃本能跑得比龜快,想着自己必勝無疑,大可先打個睏,醒來後再跑也不遲。龜接受了兔的挑戰,從一開始就努力前進,一刻都不敢放鬆。兔一覺醒來,龜已抵達終點。從教育角度看:驕兵必敗,堅持必勝。從動物的先天本能看,更可以把道理說得更深入:兔有「絕對優勢」,在面臨野獸追趕時跑得特別快;龜永遠不可能贏得了兔。人要成功,就必須先抓住自己的「絕對優勢」。父母要認識孩子的潛能,如果孩子愛繪畫,這可能是其「絕對優勢」,父母就別強迫孩子不學繪畫改學其他。但是,有了「絕對優勢」也並不等於擁有全部,不要輕敵,否則就像兔般高傲,對龜的速度如何把握得不好,結果還是輸給龜。沒有求勝心,就等於「行人止步」,日子久了,連潛質也被埋沒了。
不過,對「絕對優勢」也要再三摸透:龜長壽,動輒好幾百歲;兔的平均壽命也不過三至五年,最多也活不過十年左右。兔愛到處跑,如果短跑,兔肯定贏。長跑,則龜會贏,因為慢走所消耗的熱量不多;兔速度快,消耗也快,後勁不繼。然而,兔有不同種類,龜亦然。沙漠陸龜能在惡劣條件下堅持長途跋涉;長耳大野兔可以藉着大耳朵幫助降溫,也能很好地適應沙漠環境,跋涉千里。很多時候,看似愚呆,其實乃大智。比賽場上,看本能、看實力、看個人心理素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新舊版《龜兔賽跑》讓我想到當今香港具争議的通識教育。這科目旨在向學生提供廣泛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富有社會責任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以《龜兔賽跑》做例子,教師不妨都拿新舊版說事,低年級學生可以學得淺一點,高年級學生可以較多元和深入,同樣趣味盎然且饒富意義,也蘊含溫情和敬意。「政治通識」容易流於主觀片面,不適合未成年學生,不教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