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冠確診者不乏酒客。以一個中招酒客為例,他曾於9月23日與3個朋友去過尖沙咀一間樓上酒吧,10月1日又與兩名朋友到過尖沙咀另一家樓上酒吧,當日發燒,其後確診。他雖然一個人染疫,但幾個同行朋友便成為「緊密接觸者」,加上他們的家人、同事等都要接受測試甚或隔離觀察,傳播鏈既長且廣。
香港有傳染病學家警告,新冠病毒的「即時繁殖率」已超越警戒水平,意味着每個患者平均可將病毒傳染給至少1人。長假期後「即時繁殖率」還會繼續上升,染疫群組會隨之擴大。他認為酒吧等高危場所要配合政府的檢測追蹤,遇不合作者就應考慮施加強制措施。酒吧面積本來就不寬敞,樓上吧更狹小。今次染疫的一家樓上吧,其牌照只屬「小食食肆」,並無酒牌,令情況更複雜。限聚令只容許4人一枱,但酒客無口罩下兩杯進肚,自然精神亢奮,高聲談笑,若再跟鄰桌「猜枚」,就不只「4人一桌」了,這時服務員能上前勸喻「請返回原桌」嗎?
疫情下酒客更易借酒澆愁,有人甚至迷信於「飲烈酒可殺死新冠病毒」。其實,世衛早已指出:酒精可以有效殺死物件表面的病毒,但飲酒反而會增加感染病毒風險。如果不幸染疫,加上飲酒,或會令病情更嚴重。若酒精中摻了甲醇,更會嚴重影響健康,甚至導致死亡。酒精也會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世衛建議大眾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盡量避免飲酒。意大利有研究人員說:人體細胞中的ACE-2蛋白是冠狀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受體,酒精會增加這種受體的水平,使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升高。倫敦有專家也說:如果每周飲酒超過大約6品脫即相當於6杯酒,猶如將自己置身於更嚴重的瘟疫效應風險中。酒吧是高危地方,疫情若再嚴峻,如何在挽救生意與染疫風險之間取得平衡,特區政府和業界都責無旁貸。
[14/10 08:46] 政經黎小燕: 看看你的手是否乾浄?
時 哲
最近澳洲有科研機構指出,新冠病毒在攝氏20度時可以在手機屏幕、紙質鈔票等平滑表面上至少存活28天。這真是嚇怕不少人的消息,因為很多年輕人常機不離手,很多長者也常到多以現金交易的街市買餸。
不過,英國有研究人員對「病毒存活28天」之說不以為然,認為病毒只會通過咳嗽和打噴嚏產生的黏液,從髒手傳播到物體表面。但新鮮黏液含有很多白血球,會產生酶來破壞病毒,同時也含有抗體和其他化學物質把病毒中和,並認為傳染性病毒只會在黏液表面存活幾小時而不是幾天,更不是28天。筆者不是專家,對各種不同說法姑妄聽之。但青少年普遍沉迷「篤手機」,也確實存在風險,很多人邊行路邊看手機,也不怕眼花繚亂;坐下來吃飯,總讓「手機先吃」,拍下美食發給朋友圈。即使不拍照,很多也是「篤機」緊要過吃喝,食而不知其味。其實關鍵不在於病毒在物體上存活多少天,而是人們要勤洗手和清潔手機屏幕,並避免觸摸眼口鼻,這樣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很多人不看重洗手,如廁後不洗手的大有人在;有人先對鏡摸頭髮後洗手;有人在水嚨頭下沖一下手指,一秒鐘搞掂,馬虎得很。另外,很多人吃麵包時都用手,用餐具不行嗎?無疑論到「餐桌禮儀」,吃包用食具也許被視為「不禮貌」,但疫情之下,也沒有什麼宴會可參加,一般的堂食,用餐具進食還是較安全的。有些人甫到食肆,一坐下來就「篤手機」,再手執面前的花生等小食吃,也可能把髒物一併送進肚內。另有些人常揉眼搓鼻,這些壞習慣都應改掉。至於銀紙,筆者買餸時接觸過銀紙後一定用消毒液潔手。曾有朋友說:「手是自己的,怕什麼?」這真是莫名奇妙的「自信」,從早到晚,一雙手東摸西碰,你憑什麼說不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