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 從「聘海外醫生」看民主的利弊        

醫務委員會本月8日再開會討論放寬非本地專科醫生來港執業的實習要求,且就有關方案再進行表決。在這之前,醫委會上月就4個方案投過票,投票前公私營醫生組織都說是事前大家溝通好,投票「準會有正面結果」,即能及早增聘海外醫生,減輕公立醫院前線醫生因病人太多所承受的重壓。結果是令政府、醫生和病人都失望:4個方案全遭否決。
為了挽救僵局,有醫生組織提出第5個方案;又有另一位醫生提出第6個方案,均是環繞「海外醫生來港後的實習要求、何謂臨床經驗」等。有病人組織重新支持政府原先的第1個方案,即3年實習期。對此有醫生又認為「應從醫學專業角度看,不能輕率從事」。繼後有醫生組織兩度微調所提出的方案,並與同組醫生「綑綁投票」。對此又有人說「綑綁投票有問題」云云。
此起彼伏,連番周折。先撇開「人手緊張」不說,論民主選舉,只是一個多月的糾纏,時間上屬短之又短。且看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輪流上媒體接受訪問,打罵戰,足要花上一年,期間社會很多精力被耗廢掉。總統任期4年,新總統上任,要花時間熟悉情況,為了表現自己,除舊政、推新政,實際投入工作可能不到兩年,又要準備下任選舉。一提到「獨裁」(dictatorship ),很多人便犯愁,其實這與民主分不開。事源古希臘時代,正當眾官員在商議政事時,突有緊急事要馬上處理,否則整個社會都受累。這時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馬上停止會議,他個人立即決定怎樣處理那事。這「一人說了算」的長老就是「獨裁官」。這個經驗說明了民主固然很好,但需要許多合適條件和時間造就;獨裁,緊急時實行,也無不妥。否則,若像「今次開會是商議下次何時開會」,這樣的「民主」,什麼事也辦不成raskrytkaлечится ли хронический простатитреклама на youtube через google adwordsдиреткmoscou toursRecom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