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燕:老記足跡 赤壁之遊樂乎?
《赤壁之遊樂乎?》是一位北京銀行界朋友業餘為雜誌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刊於2002年12月,他給在香港的我寄來一本。小說以我於1995年2月在長江一艘客輪上的採訪,以及和他在船上相遇作為藍本,加插船上不同人物的人際關係創作而成。「黎小燕」變作「劉小燕」。序言中提到:「如今她(指我)的手稿已見天日,可我(指他)手上還托着手稿後面的秘密,我決定把它寫出來,但我沒徵得劉小姐的同意。劉小姐,當你讀完這篇小說以後,會理解我嗎?」
事情要從1995年2月15日說起。那天我從重慶乘搭到上海的長江輪船「江渝十五號」,17日早上在湖北距離石首市不遠的碾子灣上,滔滔大江變成只有兩三米深的淺流,無法載舟,所有船隻都滯留,只能望水興嘆,等待救援。長江這樣「頓失滔滔」的情況為百年僅見。船上廣播好幾次,說何時何時可復航,但都未能兌現。18日晚上六時再有廣播,說部分旅客要轉移到另一艘客輪「江渝十三號」,讓「江渝十五號」減輕重量,待過了該段河道,那批轉移的旅客便可重返「江渝十五號」,繼續前行。「十三號」和「十五號」兩船並肩,「十五號」的旅客共計950人踏過臨時架設的棧橋,徐徐過到「十三號」船上。我身處的「十五號」亦駛過「淺淺的」長江航道。殊不知,「十五號」順利駛過了,「十三號」卻擱淺,要待第三艘──「江渝一號」前來協助(再減少客量)。19日早上十時半左右,「十五號」終於復航。及後聽說有200餘艘客貨輪拋碇滯留。
「江渝十五號」的客運主任說,由於全球氣溫變暖,令本來於去年(1994年)夏季水漲的長江這一段(沙市到城陵磯)沒有水漲,而這一段水流又是九曲迴腸,因而沙泥動能不足,沖之不去,沉積下來。儘管長江航道局已出動九艘施工船隻,但由於河床流沙極不穩定,造成前清後淤,每天只能維持兩三個小時的正常通行,致使一些貨船長期滯留。及後,航道疏浚工作全面展開,並優先安排客輪通過,盡可能把損失壓到最低。
當年未有手機和電腦,要發稿只能用傳真機。我採寫完畢,欲求船長把手稿傳到《大公報》本部但被拒,惟有拜託一位在客輪上認識的銀行職員王先生幫忙傳真手稿,因他隨銀行考察團在武漢比我早上岸。幾年後王先生給我寫信,說當時接到我的手稿感到為難,因其時香港未回歸,怕被人以為他向港台「間諜」出賣國家機密、傳遞情報,罪大惡極,雖然他認真看過手稿又看不出涉及國家和軍事機密內容,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因為如果是情報,當然不會讓你看得出來,要命的是由他親手傳遞,若真是間碟情報,那就是鐵證如山了。不過,經過幾番內心掙扎,對我的信任還是戰勝了疑慮,結果他還是把手稿傳真到《大公報》駐北京辦事處,再轉傳到《大公報》香港本部,讓這則獨家新聞得以見報。
(文出自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15周年會慶,出版《薈萃》文集,黎小燕是其中一個作者。)

